4月23日,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接受了思客獨家專訪,對中國企業國際化、傳統行業現代轉型等話題發表了精彩觀點。以下為專訪實錄。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接受思客專訪。(劉永好: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的優勢在于人口基數和消費升級機遇
思客:
新希望集團一直在致力于建設世界級的農牧企業,而且近20年前,就已經在開始探索國際化的道路。您覺得我國目前的優勢在哪里?
劉永好:
優勢在于中國巨大的人口的基數和消費的升級。現在中國普通的農產品,包括肉蛋奶、糧食、蔬菜、水果,多數都滿足了,或許還過剩了,這是一方面。同時老百姓的生活水準提高了,消費升級了,但是中端、高端,特別是高端的這些肉蛋奶產品嚴重不足。這體現在我們的牛、羊和龍蝦、對蝦、深海的魚,像這些高端的動物蛋白上。而這方面我國的優勢不多,因為我們沒那么多草原,沒有那么多海水。所以說我們就提出能否在這些領域做一個強者,因為在這個領域,全球還并沒有特別有優勢的企業,我們就提出能否做一個有優勢的這樣的企業?所以說我們就在這個格局下進行布局,包括我們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尼西亞、美國,特別是在一些新大陸的國家和地區,這些地區往往是人少、土地多、資源好,在這些地方進行安排、進行布局,針對的是中國的市場乃至于國際的市場來做調整。這包括養肉牛、屠宰、食品加工、乳業,這樣的安排,和我們養魚、養蝦、銷售、加工、貿易、物流體系等等,這就是我們正在做的。
思客:
目前,新希望集團走出去的道路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劉永好:
畢竟我們走出去的時間相對還不是特別長,盡管我們公司已經近有20年的走出去的歷史了,但是跟國際的跨國公司比還有不足。這幾年中國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了,但是總體講,我們的團隊、人才這方面,還有待更進一步。就是既懂國際法,熟悉所在投資國的法律、文化、投資規則等等這方面的人,我們還不夠,這是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我們每個國家的法律不同、語言不同、秩序不同、規則不同,每個地方都要去適應,都要學會在當地更好的發展。經過大概十多年的發展。近20年來,我們實際上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像我們現在已經在好多國家建立了我們的工廠和我們的體系,我覺得這也為我們下一步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傳統行業如何應對轉型壓力
思客:
現在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再加上互聯網的沖擊,很多傳統行業都面臨著很大的轉型壓力。新希望集團在這方面有沒有什么戰略布局?
劉永好:
是的,新常態轉型和調減落后產能和我們的創新。拿我們這個行業來講,什么是落后產能?就是我們傳統的、低端的肉蛋奶的生產體系,拿我們最傳統的養豬業來講,中國的養豬,最早是一家一戶養幾頭豬、十幾頭豬,然后就是所謂的專業戶,養幾十頭豬,百十來頭豬。但今天不行了,因為每頭豬只能賺很少一點錢,當你沒有相當的規模、沒有相當的科學技術和市場配備的時候,它的收入是遠遠不能滿足的。所以說這個時候需要更大的規模,更多的組織。而我們的農村、我們的農民不具備這項能力,怎么辦?那么我們成為組織者,包括服務者,再包括技術、金融服務、市場服務,再包括組織化防病、治病、食品安全,搭建這樣的平臺,來為農民服務。
農民組織起來,建立一個一個的家庭農場,當有眾多的家庭農場聯合起來,我們提供綜合服務的時候,這個平臺就強大了。這樣農民的收入增長了,同時食品安全得到一定的保證。更重要的是,我們現代農業,在養豬這個產業上得到了推廣,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轉型、我們的方向。我們已經提出未來的三年,要拿80多億來做養豬,從而帶動更多的農民和組建更多的家庭農場,從而形成一些新的生產模式,改變傳統的農業養殖習慣。我們的變化叫做一二三產業聯動。養豬本身是農業,是第一產業,但是我們的技術服務、金融服務、市場服務,顯然是第三產業。我們進行肉食品加工,加工成市場需求的,通過我們的“中央大廚房”,把它加工成叫做各個餐飲或者是老百姓直接使用、很方便的成品或者半成品,這大概是第二產業。就是說我們既是有關第一產業,又有第二產業,又有第三產業,這種新式的現代農業運作的一種格局,這也是國家所支持和鼓勵的。所以說我們正處在這樣的一個大的轉型變革期間。
有人說這個轉型對于傳統企業來說是痛苦的,是的,你必須轉,不轉你沒法生存。但是這確實又是一個機遇,當誰走在前列,當誰轉型做的好的時候,在新格局下,或許又是新的格局。
思客:
您剛才說了新希望集團連接農戶進行共同生產這種方式,我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共享經濟嗎?
劉永好:
是,這某種程度上,它又是所謂互聯網的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服務經濟。
思客:
您剛才也提到食品安全問題。我們知道,最近冒牌乳粉事件備受關注。新希望集團其實在乳業方面,最近幾年是有很大的動作,可以說是新殺出來的一匹黑馬,規模越來越大。您一定非常關注這個行業。您覺得為什么中國的乳品安全,甚至食品安全事件總是時有發生,癥結在哪里呢?
劉永好:
其實經過前幾年的三聚氰氨事件,以及后面的一系列的事件以后,中國的乳業養牛戶、乳品加工企業和乳品的質量實實在在講,是進步的,是變好了。但是這個進步并不代表所有的企業都是這樣去做的,也不代表有些不法的商販或者一些人士在假冒。有些人、有些不良分子,他們做了一些非常坑蒙拐騙的事,這無論如何都是需要打擊的。這實際上并不代表中國乳業的主流,這是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國人仍然對中國自身的奶粉或者是自己的奶有些擔心。確實,過去幾年,甚至十幾年,我們很多老百姓擔心、怕了,所以說信譽的建立,要時間,更要我們的這些乳業企業的所作所為,用事實說話,讓大家真正感覺到我們中國自己的乳業還是信得過的,質量在進步,在提升的,盡管我們還有不足。這是一方面。
還有,我們也應該大踏步的走出去,在海外、在資源更多的地方,在空氣、水、陽光都更好的地方,生產一些牛奶或者是奶粉,來供應中國的市場,把中國的生產加工和海外的生產加工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格局,這或許也會是一個轉型。
思客:
現在雙創特別火,在這個熱潮下,很多年輕人都投入到創業這個行列。但是對于投身農業的似乎比較少。對這個方面,您有什么想法?
劉永好:
是的,雙創中很多人投資互聯網,投資服務業,投資產業的轉型升級,投資農產業的也有一批,也不少,但是比較起來,中國農業是個大行業,那么多人,比例相對還不夠。為什么?因為農業現在面臨的是一個升級換代、轉型,另外還有規模,同時農產業是一個叫做投資大、見效相對比較慢、周期相當長的這樣的一個產業。這個產業是相對需要社會的認同,需要國家的支持,需要我們這些投資人堅韌不拔的去做一個投資。而現在農業產業的投資,往往都有一個巨大的資金的需求。所以門檻相對也比較高,以前大家認為做農業,不管養豬、養雞、種水稻、種水果,門檻并不高,傳統意義上的門檻不高,并不代表現代意義規模化的門檻不高。但是確實有一些城市的工商業者,他們到農村去,去承包土地、種糧食、種蔬菜、養豬、養雞,而且用一種完全嶄新的方式,從品種、技術、食品安全、運銷,方方面面做一些調節,用新的一種方式,我覺得這也有不少的企業出現了。
思客:
我想可能是隨著新希望集團的越來越壯大,對創業人的吸引力也會越來越提高,會有更多的人投身到農業創業的行業中來。
劉永好:
是。
談女兒接班:讓年輕人直面困難
思客:
您這一代企業家是付出了極大的心血打下了這片江山,有沒有考慮在在傳承問題的時候,會遇到一些困難?
劉永好:
其實過去這兩三年來,有很多的媒體都在問我同一個問題,是的。改革開放30多年了,那個時候起步的這些企業家們,有30年、20年、10年的歷史了,而他們的年齡,跟他們的企業,都長大了。而這個時候,企業可持續發展怎么辦?我們可能也面臨這樣的問題,所以說在3年前,我們就定下了一個發展的大的戰略格局,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創新、要變革,要創新、要變革,就必須年輕化,所以說從我做起。我的女兒劉暢開始擔任我們集團最大的公司的董事長。3年過去了,她做的好嗎?實際上我們的市值增長,我們的利潤增長了,我們的干部團隊的年齡降下來了,我們的活力增強了。我也感覺到比較驕傲。
其實我們企業家團體都在說,現在你做的看上去我顯得很輕松,看上去我們做的相當不錯。看上去,是你女兒教育的有方,做的很好。其實不是我女兒一個人的事,是一個群體,是一個組織的變革。現在我們整個集團總部管理層的年齡,已經從50多歲降到了40來歲,而級部門已經降到了30來歲。我們工廠30多歲的管理者擔當一把手的已經有一大片了,我覺得這個年齡平均降了10歲、15歲,這活力也增強了不只10%、15%,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或者叫傳承,或者叫更新,或者這叫適應時代變化的步伐。我覺得看來我們這樣做還是對的。
思客:
我可以聽出濃濃的愛女之情。除了對劉暢的肯定之外,您是否對她還提出一些期待,會覺得可以有更大的提升的空間?
劉永好:
當然了,她跟我比,他們這一群人,這幫年輕的管理者跟我比,他們比我強的地方太多了。他們學歷更高,在海外待的時間也比較多,他們的見識、他們對互聯網的認同、認識和他們對IT時代的一些新經濟的做法,比我多。這些都是他們的優勢。
但是他們吃的苦比我少,受的曲折,或說失敗的經驗和教訓不會比我多。所以說我就想,讓這些年輕人,讓他們去擔擔子,在這個過程中去體驗成就,也會去承擔失敗或者是困難所帶來的壓力,我覺得要經過這幾個輪回,有成功、有失敗,他們這一代人才能夠真正的成熟。我覺得一代勝過一代,這是肯定的。
思客:
用一句話來總結您心中的企業家精神好嗎?
劉永好:
什么叫企業家精神?我的理解,這個企業家他不但勤奮、吃苦、努力,他更要有關愛,愛家庭、愛員工、愛社會、愛你所從事的這個行業,然后有了愛,有了創造,還有了擔當,當然了,還要創新和變革。
版權聲明:本文為新華網思客獨家稿件,轉載須注明來源為新華網思客。授權合作請聯系sike@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