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莆田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其中GDP同比增長10.9%、第三產業同比增長14.1%及零售業商品銷售額增幅均居全省首位;500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63億元,超序時1.9個百分點。
這是莆田著力實施“336”工程的結果。
莆田“336”工程,即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工藝美術3個千億支柱產業,積極培育高端裝備、醫療健康、電子信息3個500億元新興產業,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石門澳工業園、東吳臨港工業園、興化灣南岸工業園、莆頭工業園、仙港工業園、東嶠工業園等6個園區。
“莆田經濟總量偏小,還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和龐大的產業集群。”莆田市委書記周聯清說,莆田要實現跨越轉型,關鍵在于培育支柱產業、抓好園區建設、注重存量提升和推進重大項目。今年市兩會上,“336”工程正式提出并實施。
調結構:抓龍頭 鑄鏈條
莆田民企華峰集團是一家集研發、織造、染整為一體的集團化科技型紡織企業,為全球三大運動品牌的布料供應商,產品供不應求。為提高產能,華峰計劃投資32億元籌建占地1500多畝的生態紡織科技產業園。
近日,華峰與央企中核華辰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由其承建該產業園項目。項目分三期,建成投產后將成為擁有完整產業鏈的生態型新材料行業領軍企業。
“莆田雖已成為鞋服生產代工基地,但產業結構單一,制鞋材料多從外地購買。”莆田市鞋業協會負責人說,唯有優化調整紡織產業結構,拉伸產業鏈,才能做強做大。
在城廂區太湖工業園,華源工貿實業有限公司的增資擴產項目日前簽約。項目計劃投資15億元,將引進國際先進的紡機設備,建設無污染、零排放的現代化紡織生產線。明年項目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35億元。
如果說從單一的制鞋拓展到紡織材料生產,是莆田調結構邁出的一小步,那么,從紡織材料生產邁向化工新材料行業,則是莆田調結構邁出的一大步。
落戶石門澳工業園的中錦新材料有限公司,就是化工新材料的產業龍頭。“CPL(己內酰胺)的上下游產業鏈長,應用領域廣,可拉動眾多產業鏈發展,并與莆田及其周邊地區的相關產業形成配套。”公司總經理張春雨舉例說,產業鏈做起來后,實際產值可能不止1000億元。
同時,加快食品加工和工藝美術等2個傳統優勢產業有效對接,通過與央企、外企、省屬企業“聯姻”,延伸產業鏈。
“三五年之后,這3個主打產業的產值何止上千億!”莆田市經貿部門負責人說。
重布局:建園區 促集聚
近日,位于興化灣南岸的工業園區傳出喜訊:莆田國際珠寶產業園和華昌珠寶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兩個省重點項目已完成土地報批等前期工作,即將動建。
項目推進的同時,招商工作也取得突破性進展:一季度,新簽約引進黃金珠寶企業535家,總注冊資金近20億元。
這是荔城區圍繞“336”工程推動“筑巢引鳳”的一個縮影。
過去,因缺乏統一規劃和合理布局,導致園區同質化嚴重,土地利用率低。去年底,莆田開展工業用地清查活動,對工業園區重新規劃布局。
“此舉旨在清理整合閑置土地、可開發利用土地,按一個園區一至兩個主導產業的要求,實行差別化工業用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市發改委負責人說。
位于興化灣南岸的莆田市裝備制造產業園,就是一個特色明顯、效益顯著的產業園。
“借助興化灣南岸涵江港開發建設的有利時機,設立裝備制造產業園,并納入莆田高新園區管理范圍,享受國家級高新區的所有優惠政策。”園區負責人說,如今,園區內規模機械企業近百家,年創產值200多億元,形成了機床及零部件、汽車摩托車配件等產業體系,擁有了集聚效應。
目前,莆田有關部門正加大“三維”對接力度,北汽、中石化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將落戶裝備制造產業園。當地經貿部門表示,按年產值遞增25%計算,到“十三五”末,園區產值可望突破1000億元。
打造特色園區,推動產業集聚。莆田正圍繞培育壯大產業鏈,加緊“筑巢引鳳”,與一批央企、省屬企業、民企和跨國公司達成新的合作共識,力爭項目早落地、早投產、早見效。(福建日報記者 陳榮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