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官兵向施恭林(左)贈送錦旗
四月的平潭,春寒還未散去。古色古香的診療室內,艾香飄散,煙霧繚繞。一位老中醫在各病床間來回穿梭,所過之處,病人身上插著的一排排銀針隨即冒起股股青煙,抬手瞬間,他已將一段段燃燒著的細小艾炷分別嵌入每根針脊,手法精準、輕巧無聲,躺著的病人甚至仍在打鼾,渾然不覺……
他叫施恭林,是平潭齊康國醫堂醫生,從事中醫針灸工作20年來,始終恪守著“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的訓誡,在精心治療患者的同時,廣施善行,這些年收到50多面錦旗,病人康復后寄來的感謝信與照片摞起來能有半人高。
大譽遠傳
妙手醫生還是擁軍模范
4月的一個周末,駐平潭某部海軍官兵小陸提著一大籃水果來到齊康國醫堂,再次感謝施恭林醫生的無私幫助。原來,戰士小陸因長期執槍站崗形成“網球肘”,胳膊痛得抬不起來,經過施恭林用針藥綜合治療幾個月,小陸已經能夠隨意拉單杠。長時間的精心治療,齊康國醫堂卻堅決不收小陸任何費用。
“戰士們犧牲青春保家衛國,我們醫者也有懸壺濟世的信念,這樣說起來,兩種群體的本職是相近的,這醫療費不能收!”面對小陸的多次致謝,施恭林只是揮了揮手毫不在意。
駐守平潭官兵們的口耳相傳,讓前來齊康國醫堂問診的戰士越來越多。但不論大小病癥,也不論官兵如何堅持,施恭林總是對軍人分文不取。很多戰士心懷感激,常常像小陸一樣利用周末時間去看望施恭林。
記者粗略數了數,光是掛上墻的部隊錦旗就有7面之多。一些老病號還概括出施恭林的兩大特征:一是臉上永遠面帶笑容,從來不會急躁;二是嘴邊總是說“馬上來”,從不講“等一下”。“有這樣的好醫生是我們的幸運。”一位病人忍不住感慨。
大愛無聲
慈心弘揚傳統文化
2015年5月,一幅“醫術精湛、妙手神針”的錦旗被送到平潭縣齊康國醫堂,錦旗贈予人為流水鎮某村民李新(化名)。2013年,年僅15歲的李新意外招致車禍陷入重度昏迷,幾經輾轉各大醫院均無好轉。
在朋友的建議下,李新家屬前往齊康國醫堂采取針灸治療。經過施恭林的精心護理,李新僅用一年多的時間便恢復了意識。如今小伙子已經可以下地走路,手指能夠使用手機上網。而從最初的治療到現在的基本康復醫療費,施恭林和齊康國醫堂分文未取。
“病人家庭也不富裕,醫者當有惻隱之心,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說起傳統文化,施恭林便打開了話匣子,“中醫藥文化在中國歷史流傳了幾千年,是古圣賢人在治病救人事業中發展孕育出來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不斷繼承和發揚。”
“你看,生姜、陳皮、胡凸子葉按一定比例熬成湯汁,就對治療反復咳嗽特別有效,而且這種湯成本低、藥效溫和,家家戶戶都用得起,這就是中醫藥文化的獨到之處。”施恭林還一口氣說出多種治療海島居民常見病的中藥方:如栗樹結泡水喝,有助于胃腸炎恢復;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還能利尿緩瀉……
大醫精誠
妙手銀針祛除病痛
翻看齊康國醫堂就診記錄,針灸成功治愈了多起諸如甲亢、痛風等疑難病癥,且均有病人及其家屬贈送的感謝信和錦旗為證。
中醫針灸是個慢功夫,有時上午扎上針,直到中午、下午才能完成。期間,施恭林要重復進行刺穴、拔針、電振、艾灸等多項操作,為保證各時段的有序銜接,午飯都很難吃得完整。為了服務更多的病人,施恭林常年“撥快”自己的生物鐘。他每天早上8點就準時來到針灸室,溫潤針具,熏燙艾條,檢查磁珠、火罐等器皿。每逢陰雨天或嚴寒季節,他在上班途中反復搓熱雙手、活動手指,以便見到病人就能運針。
與一般門診“專家坐中間、病人挨個看”的場景不同,針灸是“醫生圍著病人轉”。病人多時,施恭林敏捷地“游走”于各病床。夏天悶熱,針灸室內不能開空調,煙霧彌漫不散,助手們被熏得涕淚直流,就出去吹吹風再回來,可施恭林卻陪著病人一守就是大半天。
醫者仁心、大醫精誠。施恭林以身體力行實踐著“傳承、更新、精實、至善、包容、感恩、奉獻”14字座右銘,立志要窮一生精力將中醫藥文化發揚光大。(記者 翁愷悅 通訊員 蘇治宏 陳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