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寨山隧道 (記者 念望舒 攝)
市民在參觀家居自動化產品展示
平潭建筑業從上世紀50年代起步,歷經數十年的變遷發展,如今迎來了發展大潮。從最初的2家建筑企業增長到如今的203家,從房屋建筑的單一企業到經營房建、隧道、機械設備租賃、裝飾裝修、市政施工、質量檢測、工程監理等多樣化企業群聚;從“無級別”的低資質企業到如今7家企業擁有一級資質;從建筑業“外流”“外包”到逐步“回歸”……平潭建筑業實現了從“蹣跚學步”到“蹄疾步穩”的巨大轉變。
今年2月28日,《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關于進一步促進建筑業發展壯大的實施意見》(下簡稱《意見》)正式出臺,平潭建筑業迎來新機遇。《意見》將展現我區建筑業由“單一的隧道業向全產業轉變、勞務為主的低資質企業向綜合性高資質企業轉變、傳統家族式管理向現代管理轉變”的產業藍圖,真正促進平潭建筑業壯大發展。
歷史探索與發展:
施工隊轉型建筑企業 國有企業民營化
“廣東的橋、山東的路、福建的隧道”,這是中國工程界的共識。其中,“福建的隧道”說的正是由平潭建筑企業參與承建的隧道工程。平潭建筑企業參與承建的隧道工程量,曾在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達到頂峰,占到中國隧道業總工程量的70%。
“平潭實驗區成立之前,平潭的建筑企業本身就很單一,基本是以施工企業為主,而在施工企業中,大部分企業承攬隧道工程,因此平潭的隧道業基本成為平潭建筑業的標志。”區建筑協會辦公室主任張建潮說,其實早在上世紀50年代,平潭就有兩家國有房建施工企業,但在改革開放之前,平潭的建筑業發展基本就處于停滯狀態,蓋房子是當時最大的內需,其他基礎建設還是一張“白紙”。
60年代,平潭處于海防前線,平潭人開始挖戰壕和防空洞,積攢了一定的“鑿洞”經驗,更多的平潭人選擇外出謀生,組建施工隊。1962年,平原鎮建筑隊成功承接福州永泰縣的一條隧道,這是平潭人打造的首條隧道。
到了80年代,平潭隧道施工隊逐漸成立專業隧道企業,開始與中標企業合作,通過“掛靠”和“分包”的形式承建工程項目。“80年代建筑企業成立不久,管理落后,資質不足,尚不具備承攬工程項目的資格,所以只能通過中標企業承攬工程后,再通過勞務分包交由我們平潭建筑企業承建。”張建潮說,但實際上,平潭創下的建筑業產值全都是為中標企業錦上添花,業績不算在自己身上。
如何實現平潭建筑企業發展壯大,也成為當時平潭建筑業界思考的問題。最終在90年代,平潭各鄉鎮企業進行重組,合并成9家建筑企業。在2001年,9家從事隧道施工的企業合并成省海天工程有限公司、省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平潭第二建筑公司等5家,并進行以企業產權制度為核心的企業改革,向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民營股份制企業方向發展,平潭國有企業民營化趨勢加快,企業效益好轉。
產業重組和實行國有企業民營化后,不少企業從“無資質”企業晉升成為具有二級資質的建筑企業,并初步形成了以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企業為主、勞務分包企業為基礎的行業結構。
時代機遇與瓶頸:
對臺元素顯現形成規模 “小弱散”致長期低端運行
據區交建局城建處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區建筑企業共計203家,一級資質企業共有7家。自平潭綜合實驗區成立后,我區新增建筑企業148家,其中,一級、二級、三級資質企業分別增加2家、6家和70家,另外,新增其他產業鏈企業15家。目前在對臺建筑業融合發展方面,累計已備案臺灣建筑業企業41家,同時新增5家臺灣企業注冊落地并辦理資質核定,目前在嵐從事施工活動的有臺灣中榮公司。
“實驗區成立后,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本地市場需求增大,吸引了平潭內外建筑企業的關注,本地建筑企業也從單一的房建和隧道企業,變得更加多樣化,包括機械租賃、市政、裝飾裝修等不同領域。”區交建局工作人員李思雄說,平潭綜合實驗區的成立不僅吸引了本地區建筑企業新力量崛起和集聚,也吸引了外來建筑企業遷入注冊,并在建筑業內融入對臺元素,支持臺灣建筑企業進駐平潭參與開發建設。
2012年6月,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臺《臺灣建筑業企業進駐平潭綜合實驗區從事建筑活動管理辦法》,符合相關條件的臺灣建筑企業可在平潭從事除工程勘察以外的建筑活動,同年7月,首家臺灣建筑企業入駐平潭參與建設。
臺灣元素顯現,臺灣建筑企業在嵐形成了一定規模,為對臺建筑業融合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平潭建筑業還呈現出另外3個行業特點:產業集聚度高,榕源、隆盛、海天等6家建筑企業創造的企業產值占全區建筑業總產值的90%;外向型突出,省外產值占總產值88.2%;特色產業優勢明顯,歷年隧道產值在全區建筑業總產值中的占比均在70%以上。
據區建筑產業策劃小組調研報告顯示,目前平潭建筑業仍面臨諸多瓶頸,包括平潭建筑企業規模較小、資質普遍較低,缺少綜合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在大型工程承攬上缺乏優勢;企業經營理念落后、本地市場占有率低、品牌創建能力薄弱;臺灣企業在嵐通過招投標從事施工業務仍未取得進展;而特色產業隧道業受制于總承包資質不足,長期低端運行。另外,受少部分從業者不良行為影響,平潭隧道業還遭遇較大信用危機。“建筑企業資質提升和建筑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轉型升級、促進建筑業改革發展成為重中之重。”李思雄說。
產業規劃與藍圖:
高資質 全產業 現代化 提升市場綜合競爭力
“《意見》十分具有前瞻性,其中的政策紅利對于平潭建筑企業來說是很大一筆‘干貨’。”區建筑協會成員莊志良說。
“建筑業通過《意見》作指導,為未來一段時間的平潭建筑業指明了方向,將實現單一的隧道業向全產業轉變、勞務為主的低資質企業向綜合性高資質企業轉變、傳統家族式管理向現代管理轉變的產業藍圖,力爭到2020年,新增特級資質總承包企業1至2家,一級總承包企業5至10家,并新增一批專業承包企業和高素質的勞務分包企業,建筑業總產值達到300億元。”李思雄說。
對于《意見》中的重要措施,“通過兼并重組和資源整合,實現企業抱團集聚,壯大企業力量,從而提升企業資質,才能改變平潭建筑企業長期在大型工程承包中的劣勢地位,最直接地提升平潭企業在統一開放的建筑市場環境中的綜合競爭力。”李思雄解釋說,《意見》出臺后,我們會針對性地對晉升到相應資質的企業進行獎勵,據目前最新情況來看,已有平潭建筑企業正在籌備申請特級總承包資質,這是一個好的引導。
除了推動企業提升資質外,《意見》還指出,支持在全國各地從事隧道施工的嵐籍承包人回嵐創辦企業,符合條件的,給予開辦補助,并享受本地建筑業企業有關稅收獎勵政策;推動建筑業總部大樓經濟,實現產業集聚,并享受建筑業總部大樓的優惠待遇,加快形成全產業鏈模式;加快推動建筑業改革發展,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采用工程總承包,并積極穩妥推行建設工程綜合保險;促進企業本地市場承攬,實現本地建筑業企業更好融入平潭開放開發大局,提高本地建筑市場占有率;并在企業創優、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支持。“建筑業變革發展的大方向確定后,再在政策上給予扶持,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李思雄說。
“‘十三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保持平穩增長,新型城鎮化將帶來大量的房屋和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城市軌道交通方面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李思雄說,隨著國家內需進一步拉動,基礎設施持續投入,平潭建筑業將主動順應建筑業發展的主流趨勢變革發展,逐步提高在建筑業市場的綜合競爭力。
政策扶持
1
經營貢獻獎勵。本地建筑業企業承攬區外工程項目,在區內繳納稅收,按其年繳納稅收地方級財政分成部分的50%予以獎勵。達到總部經濟條件,或者視同總部經濟條件的,按其年繳納稅收地方級財政分成部分的70%予以獎勵。
2
資質晉升獎勵。注冊在我區的建筑業企業,符合條件的給予資質晉升獎勵。其中,施工總承包企業主項資質晉升總承包特級資質的,按企業實際到位注冊資本金的1%給予獎勵,最高獎勵金額不超過100萬元。施工總承包主項資質晉升總承包一級資質或專業承包資質晉升一級資質的,按企業實際到位注冊資本金的1%給予獎勵,最高獎勵金額不超過20萬元。
3
開辦補助。由外地遷入在平潭新注冊且營運滿一年的建筑業企業,符合條件的給予開辦補助。其中,具有總承包特級資質企業,實際到位注冊資本金3億元以上的,按實際到位注冊資本金的1%比例給予一次性獎勵,最高金額不超過500萬元;具有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或省級龍頭建筑業企業,實際到位注冊資本金2000萬元以上的,按實際到位注冊資本金的1%比例給予一次性獎勵,最高金額不超過100萬元;在全國各地從事隧道施工活動的嵐籍承包人回鄉創辦施工總承包企業、機械設備租賃公司、勞務承包公司和隧道專業承包企業的,實際到位注冊資本金500萬元以上的,按當年實際到位注冊資本金的1%給予獎勵,獎勵期限為5年,累計獎勵總額不超過100萬元。
4
加快嵐臺建筑業融合。我區政府投資的基礎設施項目和重點建設項目,可優先選擇獲得誠信評價綜合前六名的我區建筑業企業、在我區備案登記或注冊的臺灣建筑業企業、嵐臺企業聯合體(統稱“嵐臺企業”)。凡在我區開發建設的房地產、商貿項目,可優先從“嵐臺企業”中選擇建筑業企業。依法進行專業、勞務分包活動的,可優先選擇在我區注冊的有相應資質的建筑業企業。此外,選擇一批符合條件的工程項目,定向由臺灣建筑業企業設計、施工,并作為載體,借鑒臺灣地區管理模式,開展“一區兩標”在工程管理機制上的創新試驗。鼓勵選擇設計、監理(即監造)一體化的臺灣地區設計單位。
5
優質工程專項補助。獲得“魯班獎”優質工程獎的,獎勵200萬元;獲得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國家優質工程獎金獎的,獎勵100萬元;獲得“閩江杯”優質工程獎的,給予獎勵50萬元;獲得全國建筑工程裝飾金獎、國家AAA安全文明誠信工地的,獎勵30萬元;獲得福建省建筑施工安全生產標準化優良項目的,給予獎勵20萬元。(記者 陳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