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機制+嚴控,對“兩違”零容忍
建設中的竹嶼湖公園念望舒 林映樹 攝
從2011年至今,平潭共整改拆除“兩違”建筑4600多宗約85萬平方米,最近三年實現新增“兩違”持續零增長,舊城關規劃區已連續五年實現新增“兩違”零增長。
這是一場攻堅戰。平潭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創新工作機制,持續重拳出擊、強力治違,為實驗區開放開發發展空間以及長遠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創新機制,形成治理合力
今年1月4日,一場聯合清違執法在金井灣一處新開發小區展開。當天,平潭綜合實驗區綜合執法局聯合公安、供電公司、水務公司、屬地鄉鎮等,對該小區73戶業主在公共空間違章搭建進行聯合執法。
原來,該樓盤剛剛交房,許多樓房正在裝修,不少業主為了使用更大面積住房,抱著僥幸心理違章搭建。經群眾舉報后,區綜合執法局第一時間受理,并聯合相關部門上門執法。對于違章搭建業主,供電公司給予斷電,整改后如果再私自違章搭建,將給予銷戶。
“多部門聯合執法效果明顯,在執法上有震懾力,并有更多措施杜絕私自違章搭建。”區綜合執法局工作人員施峰說,目前73戶業主已根據要求基本整改到位。
“‘兩違’產生的原因復雜,既有經濟利益誘因,也有住房客觀需求的因素。”施峰介紹說,實驗區成立初期,因規劃和建設需要,管委會停止了所有民房建設審批,隨著平潭發展利好政策不斷疊加,既有部分群眾伺機違建牟利,也有群眾因住房緊張困難想改善居住條件,而參與了違法占地建房,產生了大量“兩違”建筑。整治“兩違”任務艱巨,建立行之有效的機制至關重要——
完善分級責任機制。2011年,實驗區成立區清理制止搶建違建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規定“兩違”治理工作實行區縣領導包片責任制,區清違辦負責統籌協調推進“兩違”治理工作,各鄉鎮擔負屬地管控主體責任,綜合執法部門負責指導、協助、督促鄉鎮做好轄區“兩違”治理。
實施綜合執法機制。2014年,平潭成立綜合執法局,探索試行跨部門、跨領域的綜合執法改革,整合多個執法主體,集中行使土地礦產、住建、交通運輸等13個領域的執法職能,加強全區執法力量的統籌運作。同時,建立綜合執法機動支隊,并結合屬地鄉鎮包村居工作隊和村居干部建立網格責任制,做到“部門分散執法”向“一支隊伍管全部”的位移。
推行聯動治理機制。加強部門聯動,聯合公安、國土、建設等部門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實現“一處違法、處處受限”。如,供水供電部門在辦理群眾水電立(分)戶手續時,須經區清違辦審核把關,對于拒不落實整改的新增“兩違”對象,供水供電部門在接到區清違辦通知后24小時內停止水電供應服務,倒逼違建對象自行拆除或配合拆除。
“兩違”整治騰出的土地用于公園等建設。圖為美麗的竹嶼湖公園。 念望舒 林映樹 攝
嚴管嚴控,365天不停歇
春節,是“兩違”萌發高峰期。很多村民認為春節是巡查“空當期”,就想借著過節給自家房屋加個圍墻、搭個屋棚。
經過多年的整治、宣傳,春節期間“兩違”不斷減少,但還是有村民抱著僥幸心理。今年春節期間,平潭綜合執法局巡查人員沒有休息,經巡查,全區共發現5宗“兩違”建筑。雖然都是小面積的搶建,但拆除整治一刻沒有放緩。
1月29日,潭城鎮一處房地產別墅區發現一戶業主正在違規搭建鋼結構,準備搭建一個54平方米的樓頂陽光房。巡查發現后,執法局馬上發出通知,要求7天內拆除整改。2月7日,該業主自行拆除違章搭建。但該業主被列入重點管控對象“黑名單”,將會受到不定期巡查,半年后才能從“黑名單”上除名。
“巡查365天不停歇,做到嚴管嚴控,讓‘兩違’無處遁身。”施峰介紹,平潭把傳統巡查方式與信息化手段實時監控相結合,對“兩違”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早拆除”。
加強巡查力度,嚴管嚴控“兩違”,平潭實現網格化巡查全面覆蓋。全區以鄉鎮為網格、鄉鎮以村居為網格、村居以片組為網格,層層建立屬地管控責任體系,并與執法部門常態督查、群眾舉報監督相結合,形成“三線交叉”工作機制。為防止節假日期間“兩違”行為反彈,執法人員采取輪班制,取消雙休日和節假日,全年不間斷巡查;實行持續跟蹤專項督辦。采取日常督查與集中檢查相結合,對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惡劣的投訴件、舉報件,采取跟蹤督辦、專項督辦、轉呈區領導閱批等方式,把“兩違”行為遏制在萌芽初始狀態。
同時,實行“兩違”拆除整治“零容忍”。
壇南灣是平潭最美的沙灘,是游客來平潭旅游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多年來,附近村民在壇南灣違規搭建活動板房,開設飲食、燒烤、小賣部等,破壞沙灘和近海海域。2015年以來,實驗區以“零容忍”的姿態,全面拆除違章建筑。如今,拆除違章建筑后,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景區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游客管理中心等,讓壇南灣景區變得更加漂亮,還保護了沙灘和近海海域。
5年來,平潭實現了違建率逐年下降,大部分違建苗頭得到及時制止。
一處在海邊的違章搭建正在被拆除。 蔡起輝 王鳳山 攝
惠民利民,讓百姓得實惠
把“兩違”整治與惠民結合在一起,對“兩違”拆后騰出的土地,選擇生態綠化、項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土地利用方式,引導群眾參與“無違建”示范區創建工作。這樣的方式,贏得了百姓的贊賞。
張心祥,蘇澳鎮斗門村人。因為工作關系,一家人都在外生活,為圓90多歲老母親的一個心愿,去年他在家里近900平方米的土地上蓋起了房子。由于未經審批,屬于違章建筑,建了一層后就被拆除了。
蓋了一層樓就被拆除,張心祥意識到不應該違建,也在尋思著如何利用這片土地。于是,在政府部門的指導下,他利用起了這片土地,一邊種上芒果、荔枝、梨樹等果樹,另一邊種上棕櫚樹、樟樹等觀賞樹。“種下果樹,以后有水果吃了;種上觀賞樹,這里就變成小花園了。這一改變,我母親反而更開心了。”張心祥說,平潭處于大開發大發展階段,每個平潭人都要支持家鄉建設。
據統計,5年來,通過拆除新增“兩違”、歷史“兩違”等共騰出土地面積57.2萬平方米,利用56.8萬平方米,利用率高達99.34%。建成了竹嶼湖公園等群眾休閑、體育、文化活動戶外場所,讓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兩違”綜合治理的成果。
在整治“兩違”中,平潭認識到長遠規劃建設需要與居民短期內實際住房需求之間的矛盾關系,以民生工程的定位來治理“兩違”,制定科學合理的城鄉發展規劃,有序展開土地的收儲、征用。另一方面,開展安置房規劃建設,通過成片成規模的改造提升,積極打造嵐城、金井、澳前等7個安置小區,提供房源共17542套,安置范圍覆蓋全島,讓老百姓真正得實惠。
消除“痛點”,須完善長效機制
違章建筑被拆除后,一些屋主在空地上種植了綠化帶。 蔡起輝 王鳳山 攝
長期以來,“兩違”一直是許多地方發展的“痛點”。這主要因為,部分群眾法制意識淡薄,加上相關的城市管理法規還不完善,監管、執法的力量比較薄弱等,因此搶建、強建之風愈演愈烈,成為城市發展的“痛點”。
平潭,一度是“兩違”建設最突出、最復雜的地方之一。實驗區成立后,隨著城市開發力度的加大,城郊土地不斷升值,“兩違”建設尤為突出。
面對新情況,平潭從實際出發,處理好“新”與“舊”的關系。“新”就是新的違建,“舊”就是歷史遺留問題。控新就是要嚴厲打擊新出現的頂風違建,以零容忍態度加強巡查管控,全面遏制新的違法建設出現。理舊就是根據統一的規劃,在開發過程中,根據征遷房屋的類別,依法依規、分類處理、分類補償,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循著這一思路,建立長效機制是關鍵。平潭先后出臺《制止和查處違法占地違法建設工作暫行規定》等治理“兩違”相關文件30多份,建立完善屬地鄉鎮“早發現、早制止、早查處”網格化巡查管控、綜合執法部門365天不間斷督查、落實7天整改期限等“兩違”長效管控多項工作機制,有效遏制了“兩違”泛濫現象,推動“兩違”綜合治理工作進入常態化管控軌道。
當前,平潭正大力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兩違”整治是一項長期工作。首先,要始終長抓不懈。結合國際旅游島建設,要把“兩違”整治貫穿建設始終,為城市發展贏得最大空間。其次,要探索更健全的機制。平潭已率先探索嘗試跨領域、跨部門綜合執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構建更加高效、廉潔的長效機制,為實驗區開發建設保駕護航。第三,要引導群眾參與。把“兩違”與文明城市建設結合在一起,引導群眾參與“無違建”示范區創建,讓群眾獲得更多城市發展的滿足感和歸屬感。(記者 王鳳山 通訊員 何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