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一場關于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師資培訓開班,特別的是,不僅是學前特教老師,就連特殊兒童的家長也一同到培訓班“取經”,教育機構與家庭聯手互動,教師與家長交流探討,陪伴這群可愛的“天使”共同成長。
在培訓課上,這些特殊兒童的家長與特教老師一塊,學習掌握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干預方法和引導孩子的心態和技能。不少家長告訴記者,由于此前缺乏系統而有效的康復教育方式,錯過特殊兒童學前康復教育的“黃金期”,這次專門來培訓,希望能夠讓孩子的康復有幫助。
“一開始,家里人都還以為孩子只是晚說話而已,哪料到居然是自閉癥。”家長李女士對記者說,兒子小勇(化名)今年10周歲了,卻仍不會說話,雖會咿咿呀呀地發出聲音,但總是含糊不清,由于此前沒有將孩子送往教育機構進行康復訓練,只一門心思自己鉆研一些相關書籍,才導致孩子錯過了康復的最佳時期。.
不少家長與李女士有相同境遇,因為錯過0-7周歲的黃金康復期,孩子的康復之路變得更為漫長。“自閉癥很容易被大家忽視,但普通孩子基本在兩周歲半的時候就能觀察出來。”平潭關愛兒童康復中心主任高揚鳳說,很多家長將自閉癥孩子送到我們這里的時候,大多都超過4周歲了,孩子進來時基本都存在語言障礙。
“雖然是師資培訓,但現在,家長和教育機構有意識地聯合互動,家長在接觸更多關于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專業性知識后,能夠學以致用,應用在孩子身上,這樣能夠讓孩子進步更快。”高揚鳳說,學前特殊孩子的各種康復訓練也主要是在家庭中得到應用和發展,家庭生活環境無疑是重要的轉化環節。
這一點,在特殊兒童耀耀(化名)得到應驗。由于父母及早發現孩子的異常行為,將孩子送進學前特殊教育機構,父母在家庭當中也進行積極引導,如今耀耀即將邁入幼兒園,與那些正常孩子一同上課。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交往障礙的時候,我們教育機構可以通過和家庭的個別化教學,強化訓練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分別對孩子進行形式訓練,經過訓練以后,這些能力都會有所進步。”平潭智力協會主席高麗萍說,但是,孩子需要綜合應用這些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最終還要通過家庭環境的支持,從而遷移到社會生活環境中。(記者 陳云花/文 念望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