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底板上,一叢叢鋼筋拔地而起,工人們星點分布,頂著烈日綁扎鋼筋……昨日,在澳前安置小區A2地塊東側9號樓上,幾十名工人分散于叢叢鋼筋之前,巧手“引線”,“花樣”綁扎墻柱鋼筋,逐步架起樓層“骨骼”。
工人在綁鋼筋
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9號樓一層頂板上,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綁扎在鋼筋上迎風飄揚的白色紙條。仔細一看,上面寫著鋼筋綁扎的高度、型號、數量以及間距等信息。現場,一位戴著安全帽以及防護手套的女鋼筋工,綁扎完一處后便上前拿起紙條認真觀看。“鋼筋班組負責人為了提醒工人精準綁扎鋼筋,就掛上提醒紙條,確保施工過程不會出現失誤。”地塊項目技術主管黃力表示,除了用紙條提醒的方式,一些項目甚至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獲悉需要綁扎的鋼筋信息。
除了提醒方法特別之外,在墻柱鋼筋的綁扎方式上,也呈現出不同的花樣。現場可以看到,對于直徑較細的鋼筋叢,工人套上橫向箍筋后,將其“拔高”到指定位置再用鐵絲進行固定。而對于直徑粗的鋼筋叢,工人則使出了焊接“神器”——電渣壓力焊,在電流的作用下熔化鋼筋以完成焊接。(記者 楊麗芳文/文林映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