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中許鄭祖師的佛像
海都網(wǎng)-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訊 放牛娃出家,自雕木像,坐化成佛,肉身雖死而不腐……平佛鄭道徽的傳奇流傳千年,他的羽化登仙之處,就隱藏在德化縣桂陽鄉(xiāng)彭坑村的蔡巖寺內。扁擔郎許了他挑貨進村,“百年”后與師弟鄭道徽佛像同放寺內。昨日,記者來到彭坑村,探訪這兩尊在深山處沉睡千年的平佛。
據(jù)彭坑村書記林廣義介紹,蔡巖寺在1966年曾被毀,1982年才復建。目前,彭坑村計劃再次對蔡巖寺進行修建翻新,并打算與只有一山之隔的香林寺聯(lián)系,進行旅游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許鄭祖師”的傳說。
傳說:師兄弟結伴行善
沿著崎嶇山路蜿蜒而上,山林掩映間,一寺忽現(xiàn)。拾階而上,穿過小亭,步過小橋,迎面是飾有花鳥蟲獸的寺廟白墻。不同寺外日照清明,寺內一室昏暗,兩尊神像就靜靜落座在一方神臺上——盤腿而坐,以金箔外飾,頭頂紅帽,眉目清朗,神態(tài)安詳,腿上披一紅布,上書“許鄭祖師”四字。這里,就是彭坑村的蔡巖寺。
鄭道徽為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時德化縣梓溪村人,以放牛為生。據(jù)傳,鄭道徽上山放牛,只要用竹梢在草地上劃個圓圈,牛群便會乖乖地在圓圈里吃草。
許了他于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出生在鯉城區(qū)菜巷,十幾歲外出經商,一副扁擔走天下,經常挑著布匹、大米、草藥等生活用品,到各個村落販賣。德化縣桂陽鄉(xiāng)彭坑村閉塞不通,村民少與外界聯(lián)系,每次一看到許了他挑著扁擔進來,大家便圍上去,搶著買他的東西。
不久,鄭道徽和許了他皆皈依佛門,機緣巧合,兩人先后進入德化縣葛坑鎮(zhèn)湖頭香林寺,成了師兄弟。兩人結伴行善,做了不少好事。
淵源:蔡巖洞內趺坐成佛
晚年,鄭道徽受高人指點,游至彭坑村蔡巖洞,只見洞口天然,宛如神鑿。鄭道徽就為自己刻了一座木像,放在洞中。幾年后,鄭道徽回到蔡巖洞內,幾日不出,等人們發(fā)現(xiàn)時,他盤坐洞中,神態(tài)安詳,已圓寂。
幾年之后,鄭道徽的肉身依然完整如初,村民們覺得神奇,都認為他成了佛,便用其肉身塑成佛像,稱為“鄭公祖師”,并依著蔡巖洞建了蔡巖寺,以做供奉。
就在同一時期,在香林寺前的龍?zhí)哆吷希S了他也趺坐成佛,肉身歷經幾月而不腐爛,與鄭道徽情況相同。香林寺人便將其肉身塑成佛像,安放在寺內,稱為“許公祖師”。
結拜兄弟死后皆趺坐成佛,肉身不腐。為了將兩人的兄弟情誼延續(xù)下去,人們將鄭道徽與許了他的肉身佛像安放在一起,共同供奉。
不料,被村民世代供奉了千年的肉身佛像,卻在上世紀90年代初被人盜走,至今未找回。如今,寺內供奉的“許鄭祖師”佛像是后來重新雕塑的。 (本網(wǎng)記者鄭慧雅 黃啟鵬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wǎng)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