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報記者 張偉 林海峰 包華 孔瑜
實習生 黃啟鵬 文/圖
南平“科特派”謝福鑫手把手教果農種葡萄
李彬駐村三年,徹底改變了鮮水村的落后面貌
【核心提示】 站在自家葡萄園里,建陽水吉鎮仁山村村民林遠興心情不錯。瞧這長勢,今年又是個好年景。他扭頭就能看到自家的三層小別墅,這也是用種葡萄賺的錢蓋的。
世代務農的仁山村村民能過上這樣舒心的日子,多虧了一個叫做“科技特派員”的政策。
12年前,從閩北山區發端的“南平機制”隨后席卷全國。這個以向農村派遣“科技特派員”和“駐村支書”為代表的農村工作機制,甚至引起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關注。
南平機制發端于一個著名的“皮球論”。當時,老百姓對下鄉的干部說:“你們干部下鄉,就像我家那個空心皮球。你們從上面看,球是在水里,我們從下面看,球照樣漂浮在水面上。你們從來就沉不下來,哪里知道我們的難處?”群眾的抱怨讓當地干部深受觸動。于是,科技特派員、下派村支書、鄉鎮長流通助理等應運而生,短短四年內,農村大變樣。
2002年,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在《求是》雜志撰文,提出了“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實農村工作基礎”的農村工作機制創新思路。此后,全國取經者紛至沓來,八閩大地農村工作機制不斷推陳出新,“南平機制”的輝煌延續至今。
2010年2月,履新不久的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再次強調,要持續推進農村工作機制創新,更加注重制度建設,加快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
鏡頭一
一個“科特派”,帶動數億元葡萄產業 3月28日,記者在仁山村找到謝福鑫時,這位“副處級果農”正在葡萄園里教農民剪枝。仁山村眼下產值近千萬元,是遠近聞名的“葡萄第一村”。
10年前,仁山村民還都在種水稻,一年下來,一畝只賺800元。變化發生在2003年,村里來了“科特派”謝福鑫。
“科特派”始于1999年。南平在全市范圍內,下派了225個農業技術干部。老謝當時55歲,是建陽農委副主任。說好“科特派”當一年,結果他一干就是12年,“根據地”遍及整個南平地區,留下了數億元的葡萄產業,仁山村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老謝愿意做“科特派”,因為“這是玩真的”。“早年科技下鄉我也搞過。春耕夏收的時候,給村民講個課,送幾本書,當天就回城。”“科技特派員不一樣,吃住在村里,手把手地教農民,第二年農民就可以放手自己干了。”南平6萬多畝葡萄園,他就這么一處一處地教過來。
“沉到基層”,這是對“科特派”最起碼的要求。時任省長習近平曾感慨:“科技特派員自帶行李住在村委會或農家,自起爐灶辦伙食或交錢到農民家中吃‘派飯’,必要的公務開支按規定回原單位報銷,不給村集體和農民增加負擔,真正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為了更大地發揮“科特派”的作用,省委省政府還嘗試了“電子科特派”。2002年,福建將“969155”農業熱線服務列入為民辦實事工程,在9個設區市及重點縣建立農業“969155”熱線服務指揮調度中心,農民碰到什么問題,可以撥熱線詢問值班技術員。
“人”的問題解決了,經濟效益立竿見影。據統計,僅2008年,全省由科技特派員實施的科技開發項目685項,總投資超過5000萬元,安置勞動力就業約22萬人,輻射帶動56萬人,人均純收入6347.33元,增幅10.77%。
鏡頭二
省城干部當村官,項目就是嫁妝 如果說“科特派”主要是“技術致富”,那么后來的下派村官,就是“項目強村”的代言人。去年,省委書記孫春蘭給一位普通的下派村官做了批示:“李彬同志的事跡十分感人,他無私奉獻傾心盡力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精神十分可貴。”
李彬是省檢察院干部,2007年被下派到三明清流李家鄉鮮水村擔任第一支書。三年來,村人均收入從2000多元提高到2009年的6100元。下派行將結束時,他被診斷為尿毒癥,目前已做了換腎手術,正在康復中。
本報記者采訪李彬時,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張可以鋪半個病房的大油布,上面寫著各種吉祥話,還有鮮水村全村人的簽名。村民李仁群操著不熟練的普通話告訴記者:“李書記是個好官。要在以前,可以送萬民傘的。如今不時興了,我們就表表心意罷了。”
李彬當村官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處“化緣”,爭取到70多萬元,把村里的土路換成水泥路。后來又盯上了村里的冷泉水塘,李彬從省旅游局爭取到20萬元項目資金。在他的規劃里,泡冷泉澡,吃冷泉魚,未來的鮮水村完全可以搞成一個特色旅游村。可惜,還沒等這一規劃實現,李彬病了。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鮮水冷泉已被列入“海西十大旅游產品建設項目”。省旅游局已經表態,將全力培育鮮水冷泉作為支持產業,目前還在申報國家第二批紅色旅游區。根據規劃,將來的鮮水村可以通過泉三高速連接江西和泉州,將是自駕車驢友的天堂。
一位下派村支書,徹底改變了一個落后山村的面貌,這有賴于源自南平機制的“互動聯動”的制度設計。省內一位農村政策專家介紹,下派村支書如今已演變成“下派一個村官,聯動一個單位”。也就是說,下派的村官不再是單打獨斗。村官原先所在的單位,也要跟這個村莊“結對子”,在資金和項目申請上提供支持。以鮮水村為例,目前另一位省檢干部已經接替李彬,擔任新一屆村官。
對這一幕,早在9年前,時任省長習近平就滿懷信心。他曾把駐村支書形象地稱為“十品官”。他在一份調研報告中強調,“十品官”的工作,不僅僅是幫助農村脫困,更重要的是密切了干群聯系,鞏固了執政黨在鄉村的執政地位。
鏡頭三
“讓皮球沉下來”的改革,成了全國樣本 從“科特派”到目前的“互動聯動,一體運作”,
南平市這一步步的改革措施,最終成為全國的樣本。
南平農辦科特派辦公室主任魏學貴的經歷,就是“南平機制”的一個縮影。1999年,魏學貴被派到順昌元坑鎮秀水村做“科特派”,3年后,秀水的西紅柿、草莓等經濟作物遠近聞名,申報了“武夷秀水”商標。種得好,不等于賣得好。老魏后來又去當負責流通的副鎮長,組織起農業合作社。考慮到農民資金不足,老魏還幫助農民申請小額信貸。
2002年之后的5年,老魏在南平大橫鎮做試點,從省農科院引進19位專家駐點2年,開展農業技術孵化,成就了一個高新農業園區。這個模式,后來被總結為“法人科特派制”。
科特派、下派村官、流通助理、金融助理、法人科特派,畫出了“南平機制”逐步深入的軌跡——通過“解放”官員,進而“解放”農民,讓“皮球”沉下去,讓政府跟基層農民走得更近,從而上下一心,把農業做強,把農村做富。而這一點,正是“南平機制”得以在全國推廣的原因。
2002年,習近平從福建調任浙江后,還特地讓浙江官員到南平考察,引入“科特派”做法,專門向浙西等欠發達地區提供科技支持。截至目前,全國1640個縣(市、區、旗)開展科特派試點工作。
揭秘
省長撰文推介“南平機制” “南平機制”的萌芽,源自主政者希望改變閩北山區落后面貌的雄心。
當“南平機制”還停留在科特派階段時,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就多次關注。2002年,習近平在中央理論刊物《求是》雜志上撰文《努力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福建省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干部的調查與思考》,總結了后來廣為人知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實農村工作基礎”的工作思路,福建省通過向農村下派“三支隊伍”來落實這一思路。這“三支隊伍”,就是后來被全國借鑒并推廣的科技特派員、村黨支部書記和鄉鎮長流通助理。
在那篇《調查與思考》中,習近平特別看重“南平機制”對農村干群關系改善起到的成效。他分析,干部下派取得的經濟成效,提高了農村基層黨組織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從而促進了在農村傳播黨的聲音。
文章指出,“南平機制”的深入,在干部隊伍中形成了“不跑上層下基層、不看關系看政績”的良好導向。下派的優秀干部回到機關后,帶回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帶回了對農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從而促進機關和行業作風建設,優化了經濟發展的軟環境。
2010年,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在省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上談起南平創造的“南平機制”時說,包括農村“六大員”、科特派,能不斷地堅持下來,并不斷地得到完善,不斷地創新發展,實踐發展證明,這是一個很好的機制,也是南平的貢獻。
近幾年來,我省的農村工作,一直在繼承并豐富著“南平機制”。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五大戰役,孫春蘭多次提及,小城鎮改革發展戰役,就是要有計劃地推進一批重點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將有序推進農村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促進農村人口和產業向城鎮聚集,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從微觀層面的科特派下村,到宏觀布局的城鄉統籌,南平機制不斷續寫輝煌!
責任編輯:鐵板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