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相宮前的對聯,只剩上聯
三十二間巷的老房子,門高1.7米,寬40厘米,只適合瘦小女子進出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鯉城臨江街道溪亭社區,有條三十二間巷。相傳,宋朝掌管泉州市舶司的蒲壽庚,曾劃地為盤,以32位美女為棋,供賓客娛樂。美女們就被安置在這條巷子里。現在,這里還遺留著一間與當年相似的房屋,門寬約40厘米,高約170厘米,僅為方便瘦小女子通過。
而附近的義全后街,一間不起眼的普通店面,是曾經的文相宮。據說,文天祥護送宋幼主到此,官員閉門拒絕相助,他流下血淚。后人感其忠義,為他建了宮廟。
像這樣的傳說,在這一帶還有很多。溪亭社區的部分街巷涉及城南片區二期改造項目。作為今年泉州“城市建設管理年”的區級項目之一,今后這里將被打造成具有泉州傳統建筑風格的現代街區,部分有特色的傳統古民居將予以保留。
文相宮 文天祥護主宿溪亭 得不到幫助流血淚
義全后街74號,一間絲毫不起眼的普通店面,水泥柱子,毫無裝飾,大門緊鎖。若不是店門口掛著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牌子,實在無法想象,這就是當初的文相宮。
相傳宋朝末代宰相文天祥,曾保護幼主經過泉州,留宿溪亭。而當時掌管市舶司的蒲壽庚緊閉城門,拒絕相助。絕望之下,文天祥留下血淚,滴在一塊石頭上,人稱“哭血石”或“涕血石”。后人因仰慕他的忠肝義膽,在他休息的地方建了文相宮。當時,文相宮的石柱上有一副對聯:“忠義無如丞相節,文章自是狀元才。”如今,上聯清晰可見,下聯卻不知所終。
臨江街道文化站前站長老楊站在石柱前,雙手背在身后,抬頭看著僅存的上聯,有些惋惜。“大概20年前,門口還有一只四不像的神獸,現在也不知哪去了。我總覺得這下聯還在附近,這次真要改造,說不定還能找到呢。以前我嘗試著想找找那塊涕血石,不知在文相宮里轉了多少圈,還是沒找到。”
三十二間巷 房門窄小 專供美女出入
蒲壽庚原是阿拉伯富商,據泉州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辦的資料記載,他掌管泉州市舶司三十年,從政又經商,作為當時泉州港的實力派領袖,經濟基礎十分雄厚。
為了豐富自己和賓客的娛樂生活,他畫地為棋盤。棋盤東西長100米,南北寬60米。然后,他還從民間選出32名美女為棋子,分為兩隊,各穿紅黑二色衣裙,頭頂大簸箕,上面寫有“將士相車馬炮卒”等字樣。美女們站在棋盤上,根據對弈者的口令移動。為了給美女們提供住處,蒲壽庚特意修建了三十二個房間。這條美女云集的小巷,由此得名三十二間巷。
如今的三十二間巷,還不到一百米長,建筑多為新修的私宅。老楊說,現在僅剩巷頭的一座老厝,和當時建筑原型較為接近。
陽光下,老厝的紅磚依然耀眼,只是墻頭上的野草增添了幾分滄桑感。走進古厝,94歲的蘇阿婆正在屋里。自從16歲嫁到這里,她已住了70多年。
老楊說,這處屋子最大的特色在門上。原來,古厝整體高度偏低,特別是大門和里面的房門都十分窄小,寬度約40厘米,高度約170厘米。身材高大點的人,要進門得蜷縮身體。“這樣的門,只有身材嬌小的美女才能進,可見當時也是以瘦為美的。”
老生活:古厝老家當閑時看唱戲
在老街巷里住久了,很多居民樂于和我們分享他們的老生活。
厝邊林老伯家的屋子是一間三開間的古厝,大廳上的一根房梁還依稀可見龍鳳的身影。客廳墻邊一件落滿灰塵的舊家具,像櫥又像桌。老伯說:“這叫碗架桌,上層可以放筷子和小酒杯,下層可以放碗。從我出生起家里就有它了。還有水缸,是我叔叔用過的,少說也有一百年了。”
家住土地后巷義全宮隔壁的林振元老伯說,義全宮供的是溫王爺。“再過幾天,就是義全宮的佛生日了,到時候會有戲班演出,很多人都會來看。”
說起這些,厝邊們有講不完的故事。雖然有些房子舊了,他們依然愿意生活在這里。(本網記者 吳佳弘 黃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