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燈下的刺桐路
刺桐路惠女雕像(網友攝影-l2010)
閩南網8月29日訊 刺桐路具體是從什么時候起變樣的,家住泉州市區源淮花苑小區的陳阿婆說不上來,她只記得,當年村民口中的這條“大路”,周邊到處是田地,簡單樸素。
從垂柳桃花的“水粉畫”,到如今姹紫嫣紅華麗麗的“油畫”,刺桐路完成向充滿現代都市氣息的城市景觀大道變身,用了20年。這20年光陰的背后,是泉州城在建設與管理領域創新求變。
最近這兩年,一批“雷厲風行”的市政改造先后覆蓋了城市多條主干道,刺桐路作為其一,煥然一新。從以前的雙向四車道,變身雙向八車道,鋪著朱紅彩色瀝青的非機動車道,配上周邊造型別致的石花盆,質感十足。嶄新的綠化色彩斑斕,有香樟,有紫薇,有雞冠刺桐,都是名貴樹種。到晚上,一樁樁15米高的“刺桐花燈”亮起,疾馳的車流燈光宛若流火,高處遠眺,氣勢恢宏。開車一路駛過,視線開闊,市民謝先生說“有跑高速的感覺”。
刺桐路為什么要改造?“城市中心在向東、向海轉移。”泉州經濟開發區實驗學校副校長曾皖鯉說,廣闊的東海、城東甚至洛江片區,腹地廣闊,具有深厚的城市擴張潛力,刺桐路作為“東部”必經之路,必然成為城市中心大道,必然要改造。
“刺桐路改造,打通了中心市區主心骨的交通脈絡,是一次漂亮的大手筆,主動脈暢通了,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才會更有活力更加順暢。”在身為市政協委員的曾皖鯉看來,刺桐路與坪山路等主干道拓寬改造,都印證了城市大方向的走向。
“路好走才是硬道理。”市民林先生說,就在前年,刺桐路之堵還讓不少司機印象深刻。在這條3.4公里的道路上,沒有一座過街天橋或地下通道,加上6個紅綠燈路口,幾乎每走五六百米就得停下來等。
泉州市城市規劃建設專家顧問組成員林天成,跟“路”打了一輩子交道,退休前他還是市公路局總工程師。在他看來,泉州市區交通擁堵有兩大癥結:交通規劃滯后和內環路網不完善。交通規劃先行,尤其是對城市主干道的進一步修繕與管護,是預防解決的關鍵。
2008年1月,泉州市區內環路改造工程完工通車,全長約20公里,線路為少林路—省道307線—江濱北路—坪山路—東湖街—少林路。其中,坪山路作為重要一環,林天成就曾參與建議,要加快新建坪山路高架橋。如今坪山路改造完成,大大削減了津淮街和泉秀街等道路壓力,盤活了內環路的順暢。
“城市內環路應該是閉合而又互通的路網,與內外圍路網對接互通后,就會帶動城市建設向外圍快速擴張。”林天成認為,正在拓寬改造的普賢路,一旦通車,將打通北峰高鐵站、中心市區、洛江和南安聯系的主動脈,還能加快動車、城市公交和客運班線等多種交通無縫接駁。
2011年,在泉州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泉州市委書記徐鋼曾提出,“要圍繞城市向灣、環灣、同城化發展,加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分量,加重管理提升內容的分量,加重環境整治工作的分量。”這一意見當時具體指的就是,要加快環灣城市主干道路建設,全面推進環灣內環和外環快速路等重要交通節點的改造提升,滾動推進“十座橋梁”、“十條道路”等重大項目建設,盡快打通幾大片區之間的快速通道,推動城市環灣、向灣片區開發建設。
最近這兩年,一批“雷厲風行”的市政改造先后覆蓋了城市多條主干道,刺桐路作為其一,煥然一新。
【對話】讓市民參與城市建設管理
在過去的一兩年里,泉州市政面貌有了不小的變化,不僅刺桐路拓寬改造、中央景觀提升,坪山路新建高架橋也完工通車,一批主干道路完成了“白改黑”等修繕。此外,泉州還成立了市衛生考評中心,對全市市政設施和環境衛生進行綜合評比,大大改善了泉州城市建設與管理提升的水平和形象。就此,記者專訪了泉州市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局局長王天祥。
記者:作為城市建設部分,刺桐路拓寬改造意義何在?
王天祥:隨著泉州城市建設的向灣、環灣、同城化,刺桐路成為貫穿泉州中心市區至關重要的一條縱線。從池店高速進入刺桐大橋,就要走刺桐路,因此是泉州南大門的延伸線,代表著泉州城市形象。城市建設得好不好,人家第一印象就是看看刺桐路好不好走、景觀好不好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設想,刺桐路還將繼續向北延伸,直穿清源山,打通洛江和惠安紫山與中心市區的互通對接,將這兩塊區域更快納入環灣城市建設版圖中。
記者:在泉州市政今后日常管養和提升中,市民與城市建設管理者之間應怎樣溝通?
王天祥:今年我們提出14條道路要精細化管理,就是主次干道和人行道一定要平,要讓市民走得舒坦,市政設施要完好,園林綠化看上去要讓人舒服,路燈也要都亮起來。這需要有個良好的城市管理機制來保障。
在創新城市管理方面,市政公用局近年來先后啟動城市管理綜合考評、鼓勵市民有獎舉報、成立城市市容市貌觀察團和組建志愿者服務隊等舉措,已基本建立公眾參與城市管理的獨特模式。
此外,今年2月,泉州市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局正式啟動“@泉州市政”官方微博,下屬11個直屬單位也都開通了相應的政務微博。至此,已召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心網友以及市政專家連開了3次微博座談會,為市民參與城市管理開辟專用通道,城市建設管理也由此前的單向管理轉為雙向互動時代。(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陳建輝/文 黃啟鵬 謝明飛 黃謹/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