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經歷了許多磨難,但這些磨難讓我學會了擔當,在困難面前我不言放棄,因為我知道美好的生活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創造。”4月15日,在葉惠玲的家中,他十分坦然地提起了自己的經歷。任誰也不曾想到,這樣一個擁有豪放談吐和爽朗笑聲的36歲男子,卻是一個右眼球被挖、右臉神經沒知覺的二級殘疾人。
少年就擔起家庭重擔
1979年8月,葉惠玲出生在光澤司前鄉岱坪村擎下小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1996年初中畢業后,他就到福州市永泰縣學養甲魚。正當他學得有點起色的時候,卻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難題:比他大兩歲的哥哥也到外地打工去了,家中只剩下年老的爺爺、奶奶和父母,父親長年生病,家庭的重任落到母親一個人頭上。
想到母親的辛勞,剛滿18歲的葉惠玲,毅然放棄了在外創業的機會,回到家中挑起了干農活和照顧老人的重任。4年多過去了,雖然每天早出晚歸,勤奮耕作,可光靠種幾畝水稻和打點零工,每年收入不足萬元。這樣的狀況讓葉惠玲很著急,2002年,他看到全鄉在大規模修建和擴建公路,當地屬于山區,修路需要對山體進行爆破。他看準時機考取了爆破證,并利用農閑時間去做公路爆破,這樣一年純收入多了四五萬元。幾年下來,不僅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了,還有了一筆10萬元的積蓄。“這在當時,不要說在農村,在城里也算是有錢人了,同學和鄉親都很佩服我呢!”提起這段往事,葉惠玲感覺很自豪。
多重災難面前,他沒有倒下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正當生活過得紅紅火火時,一場災難讓他的人生一下跌進了谷底。2007年10月,在一次公路爆破中,一塊石頭擊中他的右臉,導致他落下了右眼視力失明,右臉神經知覺喪失的殘疾。看到自己由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小伙一下變成有重大缺陷的二級殘疾人,家人簡直無法承受,同年11月,一向疼愛他并以他為嬌傲的爺爺,因為受不了這個打擊,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正當葉惠玲還沉浸在變成殘疾和喪失爺爺的悲痛中時,2011年11月,母親又被診出食道癌,這突如其來的打擊給這個還沒有恢復元氣的家庭雪上加霜。“說實話,我也以為自己扛不住了,可當時感覺心里一直有個聲音在告誡自己要堅強,不能倒下去!”葉惠玲告訴筆者,在妻子伍麗英的支持和親朋好友的鼓勵、幫助下,他扛過來了,一邊繼續挑起家庭的重擔,一邊同妻子每日悉心照顧著母親的起居,直到2013年3月母親離開人世。為了給母親治病,他不僅花光積蓄,還欠下10多萬元外債。
“他的這份孝心和擔當讓親朋好友和同村村民都很受感動,當時這件事在全村乃至全鄉都很出名。”司前鄉岱坪村支書熊建生如是說。
務實肯干,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雖然短短幾年,葉惠玲遭遇了自己的殘疾、親人的離世的多重打擊,但他并沒有消沉下去,反而變得更堅強、務實,更有擔當。
2012年,就在他帶著母親去福州看病的5個月里,他聽說蜂蜜營養價值高,在城市里很有市場,而且適合在山區的樹林中養,他心里就有了養蜂的打算。當年下半年,恰好遇到縣殘聯組織殘疾人培訓養蜂和制作蜂蜜的技術,他報名參加了培訓。
學到了養蜂和制作蜂蜜技術后,說干就干,2012年底,他一個人跑到遠離人煙的司前大岐山,搭起了大棚,一住就是2年多,從最初一箱蜜蜂發展到近50箱,年產蜂蜜近300公斤,按照每公斤200元的市場價,年增加收入近6萬元。
不僅如此,他還看到這幾年種植和加工茶葉市場前景好、效益高,就雇人把以前承包的40多畝荒山全部種上茶葉,并派專人到武夷山學習制作茶葉的技術。到2014年底,出產茶葉達300多公斤,僅此項一年毛收入就增加12萬元。
村民看他腦袋活,會賺錢,特別是肯吃苦,就紛紛向他求教,葉惠玲也主動幫扶他們。去年8月,在他的倡議下,他和同村鄧永星、鄭裕明、駱宏明、陳悠文等10位村民聯合成立了“光澤縣銘軒養蜂專業合作社”,他任理事長兼經理。同時,為了讓產品有自己的品牌,同年8月,他申請獲得了“宏慧”農產品商標。
“今后,我要借助這個專業合作社平臺,進一步擴大養蜂和茶葉種植規模。另外,今年我還承包種植了20多畝無公害大米,年底準備將蜂蜜、茶葉、大米等10幾個土特產以‘宏慧’品牌推向市場,到時也能帶動其他村民共同致富。”說到自己的未來,葉惠玲信心滿滿。(潘建平 陳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