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每個人對醫療都有這樣的祈望和夢想,當遇到突發急病和受傷時,醫生護士能奇跡般地出現,妙手施救,轉危為安。如今,這個祈望和夢想在光澤縣已是現實,創造這奇跡的是該縣“120”醫療急救中心的醫生護士們。
2000年4月,光澤縣“120”醫療急救中心正式成立。自成立以來注重加強和完善各項醫療功能,用良好的醫療技術、優質的醫療服務、高尚的救死扶傷精神,建立了良好的醫患關系,構筑起一條生命的“綠色通道”。
快速的出診反應
前年的一天晚上,光澤城西路段發生車禍,多人受傷。電話打到“120”急救中心,僅僅10分鐘的時間,“120”救護車趕到現場,醫生進行現場包扎止血、注射給氧等緊急施救后,將傷者陸續接回醫院繼續搶救。
去年10月1日晚8點半,李坊鄉一位老人胸部劇烈疼痛,呼吸急促,生命垂危。打“120”電話向中心求救,中心主任黃遠林主治醫師馬上帶著醫生護士,隨救護車在半個多小時趕到,立即進行檢查,給予心電監護、吸氧和輸液等搶救,一個多小時后病人病情才開始平穩過來,救護車把這病人接回醫院進行繼續治療。
如果說這些病人的生命是靠時間搶來的,那么許多急危重病人在生死關頭都有這個感受。
去年11月6日,司前某村一位農民喝有機磷農藥中毒,人口吐白沫,深度昏迷,情況萬分危急。“120”醫療急救中心接到求救電話后,救護車以最短的時間趕到,醫生馬上邊打針掛瓶等應急處理,邊抬上車接回醫院內進行洗胃等搶救,把病人搶救過來,病人家屬激動地說:“再延誤一會就沒救了,感謝醫生及時搶救!”
該中心堅持“有診必出,接診迅速”原則,接到求救電話白天做到5分鐘左右出診,晚上10分鐘左右出診。快速及時的出診反應,讓許多生命垂危的患者轉危為安,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
暢通的“生命通道”
光澤縣“120”急救中心以病人的需要為目標,哪里有病人就到哪里去。特別是農村,地處偏僻、居住分散的農民病人,中心的醫生成了他們的“救命人”,中心與病人之間建起了一條“生命通道”。
前年1月的一天,離城60多公里的某村一位60多歲的老人突患腦血管意外,血壓高達220/120毫米汞柱,生命垂危。這個村是縣最邊遠的村之一,而且道路非常差。急救電話打了以后,家人怕天陰路不好,救護車不會來,一直在另想辦法。沒想到救護車按時趕到,醫生馬上對病人進行降顱壓給氧處理,然后等血壓降下穩定后,抬上車接回醫院搶救治療,使老人轉危為安。
2004年7月,華橋鄉某邊遠村一位產婦難產,大人孩子生命危險,急需送縣醫院搶救。這個村到自然村由于道路太差,車輛進出要繞江西,救護車在路上開了整整二個半小時才到,醫生迅速將產婦接上車,邊行駛邊搶救,接到醫院婦產科后立即手術,保證了大人孩子的平安。2005年初一個晚上,天降大雪,封住了路面,而離城四五十公里的李坊鄉某村一位農民半夜突然急性腹痛。雪大路滑,又是黑天,但醫生冒著風雪及時趕到,進行搶救,并接往縣醫院,一路上病人家屬千恩萬謝,病人病愈出院時還專門找到醫生感謝。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例,對中心的醫生護士來說都是一件平常的事,他(她)們是用心血和汗水保證這條通道的暢通。“生命第一,病人至上”,中心自成立以來,已出診上萬次,搶救了成千上萬的病人,從沒有發生拒絕出診的事件,生命的通道一直是暢通無阻。
良好的醫療服務
中心作為醫院醫療服務的“窗口”,不斷地改善醫療環境,滿足群眾的就醫需求。而且出診只少量收費,不增加群眾負擔。中心有醫生7人,護士16人,80%以上都是女同志。主任黃遠林,主治醫師職稱;護士長姜美珍,是副主任護師職稱;還有老主任、副主任醫師張顯賢。
設立“120”醫療急救電話,24小時有人值班,配備4部救護車,隨時待命出診。還配備呼吸機、除顫儀、氧氣袋等車載設備儀器,以及急救室、觀察室,并以各個臨床科作為中心急救的依托。對接診的病人中心先期急救后,迅速送到相關科室,有關醫生專家馬上到場,確保病人得到及時救治,提高搶救的水平。醫生護士對病人熱情服務,實行首診負責制,設立了導診服務臺,有電視、電話、茶水、醫療知識宣傳欄和文明監督崗,公布了醫生護士的相片、個人情況和工號,投訴電話等,隨時接受群眾監督。他們出診時常常碰到沒有人抬送病人,他們自覺成了抬擔架的人。
光澤縣“120”醫療急救中心真正履行了自己救死扶傷的職責,為創建和諧的醫患關系,為光澤縣人民的健康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受到了群眾的稱贊,先后被省市縣授予“巾幗文明示范崗”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