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吃湯圓,在閩北,有些地方還會再這天做一些霉豆腐和凍米糕,以備春節之用。
閩北地區冬至風俗
同時閩北地區還有吃糍粑的習慣。
糯糍粑,是閩北諸多地方小吃中較出名的一種。它是用當地產的優質糯米經水泡后放進飯籠里或鍋里蒸熟,然后倒進石臼里,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翻動,民間俗稱“打糍粑”。糯米打到粘稠成泥狀,挑起不斷后,再加上一些香油點潤,用手揉搓成一個個拇指般大小的丸子,放進裝有炒熟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粉碗中滾過即可食用。這是糖糍,其味道清香,甜潤可口,多吃不膩。
具體做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濾干水,置木甑里蒸熟。爾后倒入石臼舂爛至膠狀,在干凈的器皿上灑些糯米粉,將舂爛的糯米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團或餅狀,還可以用特制的模具印成各種圖案,置通風干燥處陰干。陰干后可浸泡在水中,能長時期保存。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還可用微波爐加熱。
另外還有一種菜糍,即用打好的糍粑丸子和肉片、筍、菜梗、香菇、目魚、大蒜等拌炒,香味異常,是農家餐桌上的一道好菜。冬至吃糯糍風俗在當地由來已久。相傳很早以前,西路一帶農人因生活貧苦,營養不良,個個面黃肌瘦,全身無力,無法做農活。冬至這天,來了一位老中醫,他給大家診斷了病情后,沒有開藥方,讓大家用糯米蒸飯搗爛和著糖水進口,滋養身體。經過一段時間,大家都恢復了健康。于是,人們以后就常煮糯米飯和糖水吃,作為補品,并經過不斷改進、加工,形成舂打這種作法,久之成了光澤一種出名的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