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采茶季節,順昌縣高陽鄉大富村連綿的群山間,一塊塊茶園里的茶樹在春天里悄然地綻放著嫩嫩的綠芽,村民們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忙著采摘新春的綠茶。呈現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大富巖茶種植區地處武夷山脈,是歷史上著名的巖茶盛產區。據順昌舊志記載,當地宋代已栽培茶葉。清代茶葉生產已發展到相當規模,每年有大量茶葉外銷。民國時期,茶葉生產逐漸衰落,但大富村內仍保留著一二百年樹齡的茶樹。20世紀70至80年代,順昌縣大量發展茶葉種植。2017年,大富村村民李煥生帶領村民成立大富高山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茶葉種植。現已開辟茶山600余畝,種植肉桂、水仙、奇蘭、黃觀音等巖茶品種,年產成品茶近萬斤。
大富巖茶制作技藝是大富村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所創造的勞動及智慧結晶,采用當地種植的茶葉為原材料,在4月采1季“中開面”春茶茶青,并通過萎凋、做青、殺青、揉捻、干燥、篩分、風選、復焙、揀剔等工藝手法,制作出色澤烏褐、條索緊結、湯色澄黃鮮亮、滋味清醇爽口、聞有巖骨花香等品質特征的大富巖茶。
據了解,大富巖茶制作技藝凝聚了閩北地區巖茶制作技藝的技術精髓,有著寶貴的工藝、保健和經濟價值。當前,大富村茶葉種植面積為600余畝,年產量近8千斤。大富村民還利用當地自然和人文歷史景觀,將茶產業和旅游業有機結合,走出“三茶融合”的鄉村振興之路,使大富巖茶制作技藝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據現任村書記李煥生介紹:“大富巖茶成品茶葉端扭曲,色澤鐵青,帶褐油潤,既似蜻蜓頭,又狀似烏龍。茶葉香氣幽然高遠,茶味醇厚不澀,兼具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有明顯的巖骨花香。茶湯清澈,內質活、甘、清、香,顏色艷麗,呈深橙黃色或褐紅色,持久耐泡。”
“近年來,大富村立足資源優勢,堅持黨建引領,以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加快推進600多畝茶葉轉型升級提質增收,為鞏固脫貧成效,助推鄉村振興奠定了產業基礎。通過采用‘黨建+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盤活村級集體經濟,為村民就業提供了機會。各類茶葉年產量近萬斤,年銷售額超百萬。除此之外,當地還積極利用自然風光,結合民俗特色,將茶產業和旅游業有機結合,走出一條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為附近村民提供了80個就業崗位。同時,輻射帶動安漿、南亨等周邊地區村的茶產業發展。”福建農林大學下派書記方桂春介紹說。(通訊員 徐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