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村莊里,你看到的是生機勃勃的創造,是日新月異的變化。
2014年4月10日,43位來自省直單位的干部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號召,肩負為我省提前實現小康社會補“短板”的神圣職責,到南平市43個省定“雙薄弱村”(基層組織薄弱、經濟發展薄弱)駐村任職三年。從發展黨員到凝聚人心,從政策扶持到技術幫助,從“輸血”到“造血”,從帶領群眾找致富路子到基層黨建抓隊伍帶班子,在這些“特別村官”的引領下,一個個貧窮落后的山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省派第四批駐村黨員干部南平市領隊甘文應介紹,近三年來,駐村干部們忠誠履職,不辱使命,在省委、省政府和駐地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派出單位和掛鉤部門以及全社會通力協作下,已落實各類幫扶資金33528.2萬元,實施項目733項,精準幫扶脫貧2899人,有29個村已完成美麗鄉村項目建設。
黨建引領:強基固本,贏在實干
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任,歸根結底要靠堅強有力的農村黨組織去發動、推進和落實。
基于此,各駐村干部以建制度、強班子、帶隊伍為抓手,結合村“兩委”換屆,著力配強村級班子,全面實行村務公開制度,扎實推進村級民主管理,有效化解矛盾糾紛,推動基層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轉化晉級。
省投資集團公司江曉春派駐邵武市城郊鎮隔應村后,對村兩委干部全部實行目標考核管理、黨員量化積分考評制度。省教育廳派駐光澤縣司前鄉碗廠村的林則烽,積極加強村級組織議事制度建設,規范村級財務制度,村級組織運行經費同比下降30%。
農村有句老話,“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省政府辦公廳派駐政和縣鎮前鎮下園村支書田純森坦言,環境整治對多數農村來說,都是一個不大容易解決的難題。下園村的做法是全村黨員帶頭先上。村兩委將全村公共區域劃分成5塊管理責任區,設立“黨員責任崗”,每個路段清楚寫明負責人,要求黨員利用業余時間配合清潔工做好保潔工作。在黨員帶動下,村民們擰成一股繩,啃下了環境整治“硬骨頭”。
9月1日,中共建甌市小橋鎮陽澤村委員會舉行揭牌儀式。作為閩北成立的第一個村級黨委,它的背后凝聚著中鋁瑞閩板帶公司派駐陽澤村第一書記郭星鋒的心血。
陽澤村是人口大村,有1565戶6025人,現有黨員105名。郭星鋒在走訪時發現,該村區位優勢明顯,產業發展較快,村兩委班子比較團結,有能力辦事,但在制度建設上還有不足。下派之初,恰逢建甌市開展基層黨建示范帶活動,郭星鋒主動申請創建“基層黨建示范點”。在當地組織部的指導下,郭星鋒和村兩委健全黨建各項制度,服務群眾效率大大提高。今年9月,陽澤村黨支部升格為村黨委,并按產業和區域設9個黨支部,對應村里各項工作,構建起了農村黨建工作的新格局。在郭星鋒的努力下,共為該村爭取各類建設資金1039萬元,2015年該村列入“福建省首批傳統古村落”、“福建省生態文化村”名錄。
近三年來,43個村新建或改建村部12921平方米,組織開展教育學習15913人次,召開“三會一課”10459人次,發展新黨員131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70名,村主干業務培訓794人次。制定或完善支部和村部相關制度411個,召開村民議事會議944次,新建村務公開欄216個、實行村務公開1758次,新組建村級配套組織58個。新選出的村兩委班子平均年齡下降3.1歲,大中專學歷兩委比增17%,為駐點村下一步摘去“雙薄弱村”帽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這些駐村干部的身后,各掛鉤單位和選派單位也普遍成立幫扶工作領導小組,在資金、項目、信息、人力等方面全力支持駐點村的發展,成為駐村干部的堅強后盾。
通過整頓班子,狠抓管理,村干部的工作熱情上來了,村民的心情舒暢了,村黨組織的凝聚力也開始增強。群眾高興地說,村里有了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
精準扶貧:輸血造血,扶貧扶智
發展是第一要務,貧困村最迫切的就是要發展。
地處高山區的政和縣楊源鄉坂頭村是省級扶貧重點村,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3300元。村里基礎設施落后,路橋交通基礎設施尤其缺乏,進村道路狹窄坑洼,農副產品運輸只能肩挑手抬,農客班車無處停靠,村民生產生活極為不便,不少農田因此荒廢。
省交通運輸廳運管局陳庸衛到坂頭村駐村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在省交通運輸廳、省運管局的支持下,全村5個自然村全部通四級水泥路并串聯成了環村路,打通了坂頭村對外聯系的三條通道,改建了3座危橋,新建了花橋汽車站(旅游綜合體),實現了農村客運、旅游客運、農村物流等運輸方式全通暢全輻射,極大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陳庸衛為坂頭村落實各類幫扶資金1300萬元,實施項目25項,截至今年6月精準脫貧40戶143人。
發生巨變的還有建甌市川石鄉慈口村。過去慈口村臟、亂、差,省財政廳陳建華下派后,共爭取到各類項目30多個,資金1000多萬元,聘請省林科院專家做美麗鄉村規劃,先后完成硬化公路、雨污分離、茶葉交易市場等近20個民生項目,大大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眼下,村里正在創建國家3A鄉村游景區,游客接待中心、樟樹林公園、生態農業觀光園、雷竹生態示范片等項目正在緊鑼密鼓進行……
為了做好三年駐村期間的每一件事,第四批省派駐村干部一到任就確立了一項“從長計議”的辦事原則。要求做每一件事都要從長遠著眼:改善生產基礎設施項目要著眼今后發展現代農業、改善生活基礎設施項目要解決村民長期企盼、建設文化設施項目要立足傳承駐點村優良傳統文明。每一個項目都要做到“三不”,即:不擺花架子、不做形象工程、不出現豆腐渣工程。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廣大駐村干部付出了千般辛苦,收獲了累累碩果,為當地百姓筑起了康莊大道。43個村的通村道路硬化、通自然村路面硬化(整修)、巷道整治、小學與村部建設(修膳)、飲水工程與水毀工程修建、有線電視與通訊網絡開通、垃圾無害化處理、煙基工程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相繼建成。
近三年來,43個駐點村新增土地整理面積5343.54畝、改造農田9269畝,新建硬化道路215.7公里、機耕路135.6公里,新建森林防火帶89公里,新建或修復引水灌溉渠道118.8公里,新增村道照明153.9公里,新增照明用電覆蓋人口28832人,新增有線電視覆蓋人口9878人,新增安全飲用水覆蓋人口30667人。積極實施綠色村莊工程,“四旁四地”植樹172295株,建設農民公園45個,農民公園面積66397.8平方米,植樹造林5093.20畝,種植名貴和優良鄉土樹種34995株。造福工程搬遷957戶,實施危房改造工程191戶。
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駐村干部因地制宜,把著力點放在幫扶村的長遠發展上。
——對駐點村原來就較為定型的主導產業,駐村后就從擴大生產規模、打通銷售渠道和建立銷售平臺方面發力。
建陽水吉鎮仁山村2003年引種葡萄,但一直不溫不火,村民對種植葡萄越來越沒信心。2014年,省林業廳王勇下派該村后,積極爭取上級補助資金,大力推廣大棚種植技術和葡萄套袋技術,葡萄產量和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建設冷庫,舉辦首屆福建(仁山)葡萄節,建立電商產銷平臺,如今,仁山村80%以上的村民都種植葡萄,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4萬元,和2013年比翻了一番。
省地稅局派駐順昌縣鄭坊鄉鄭坊村的顏志偉,籌資100多萬元建成庫存80-100噸農產品的冷庫一座,建立網絡電商服務平臺,實現提子反季節網上流通銷售,增加了村民收入。
——對駐點村的主導產業基本可以確定,但由于資金和必要的生產條件等不足,主導產業做不起來的,從資金扶持、改善生產條件和培養帶頭人入手。
光澤縣李坊鄉管蜜村的梨花和神山雖遠近聞名,但“躲在深閨人未識”。省投資集團彭蕾派駐后,多方籌資建設旅游公路,大大縮短了光澤城關到管蜜村的距離,同時積極扶持村民興辦農家樂、家庭旅館、休閑魚莊。去年梨花節期間,村里日接待能力達1000人次,神山休閑游入選光澤縣十條精品旅游線路。
——對尚無明確主導產業的村,采取試種試養試辦等辦法,不求功在當任,也要下力氣探索出一條新路。
順昌縣洋口鎮上鳳村緊臨316國道,省聯通公司張祥龍派駐該村后,充分發揮國道資源優勢,引導村民發展商貿物流、賓館、汽車維修、地產、月嫂家政等服務業,去年村民人均收入7900元,比上年增加600元,村財收入達30多萬元。
省電信公司派駐松溪縣鄭墩鎮夙屯村的黃傳輝,去年籌資332萬元,引導村民回鄉發展烤煙、茶葉、毛芋、甘蔗和牛羊養殖等產業,并把紅糖做為村里的新興產業。派駐2年村里已精準脫貧135人。
真情服務:心系群眾,造福一方
入村的第一個晚上,睡在十幾年都未曾住過人、搖搖晃晃的政和縣楊源鄉嶺頭村村部老宅,回想白天看到滿村破敗的土房子,來自省交通規劃設計院的肖宇夜不能寐。但他也堅定了決心:組織上派我到村里掛職,就是來做扶貧工作的。有沒有做好是能力問題,有沒有全力去做那就是態度問題。
一切從頭開始。沒有農村工作經歷,肖宇就向老農學習,向鎮村干部討教,甚至向當時熱播的農村題材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取經。肖宇帶領村兩委從小事做起,時刻把群眾的冷暖安危牢記在心,一點一點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下派至今,共在村里推進了17個幫扶項目,累計投資約600萬元。
從陌生到熟悉,再到融入;從靠近到談心,再到交心。一大批向肖宇一樣的駐村干部走出機關大院,走到了偏遠農村,走進了鄉親們中間。
“溫書記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家里情況能好轉,多虧了他。”松溪縣花橋鄉路橋村村民何元春說。2013年,兩個孩子雙雙在外讀大學,家人遭遇突如其來的病魔,家里欠下了不少債務。福建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溫韻光下派駐村,得知何元春家庭情況后,引導他擴大煙葉、果蔬種植規模,再幫助聯系蔬菜的采購商,去年他家在種煙、玉米、毛芋、小徑竹等種植方面就有6萬多元的收入。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在外經商返鄉的49歲的楊金弟,他是村民口中的“能人”,在蘇州有自己的服裝產業。去年底,他在溫韻光的多次溝通下決定返鄉,在溫書記的動員下,建立蓮子種植基地,成立蓮子專業合作社。他說:“種蓮花美化環境,收蓮子增加收入,將來,千畝高山蓮子就是大伙的黃金田!”
政和楊源鄉坂頭村貧困戶陳良元家里因病致貧,8年4次大手術,懼水怕寒,干不了體力活。與他交談時,卻感受不到多少怨氣喪氣。老陳說:“這些年,多虧大家幫我。”2014年初,陳庸衛下派該村,就和陳良元結對幫扶,了解到他有做麥芽糖手藝,就發揮他特長,開通微商微店幫忙聯系推銷。今年陳良元光麥芽糖銷售就增收8000多元。
……
喜看稻菽千重浪,秋日亦可勝春朝。
43名省派駐村干部用智慧和汗水,在閩北這片熱土上寫下了“服務群眾、推動發展”八個閃光的大字。不做“過山鳥”,甘當“花喜鵲”。眼下,他們還在脫貧攻堅中續寫帶領村民同步奔小康的新詩篇!(羅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