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1988年10月,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閩東發生的變化,是“滴水穿石”般的變化,是不簡單的。這是他首次提出“滴水穿石”的理念。
他指出:“閩東的落后狀況是歷史形成的,改變閩東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韌勁。沒有鍥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艱辛于他人數倍的努力,不靠一點一滴量的積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業的。”
他談到改變貧窮落后面貌首先要淡化“貧困縣”意識。他說:“我們要正確對待這個問題,人窮不能志短。不能因為定為貧困縣、貧困地區,就習慣于講我們縣如何如何貧困,久而久之,見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產生‘貧困縣意識’。”他認為,應當看到“建國四十年來這里同全國各地一樣,確確實實在進步,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發展不是瞬息巨變,而是滴水穿石,在比較差的條件和國家投資比較少的情況下取得的,是不簡單的。”
習近平同志看到,寧德基建規模雖然不大,但小中有熱,小中有亂。盲目投資,思路不清,急于求成等不符合經濟規律的現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是發展經濟的障礙。因此,當記者問到“我們在采訪中感覺到,干部群眾早日脫貧致富的愿望非常強烈,希望能上一些大項目,如修鐵路,建大港口,辦開發區,從根本上一下子改變落后面貌”時,他說:“修筑從福州到溫州的沿海鐵路,開發三都澳五十萬噸泊位良港,創辦賽岐開發區并發展成中心城市,是我區的三大經濟話題。干部、群眾迫切要求早日改變面貌,脫貧致富,這種愿望是好的,熱情也非常可貴。但寄希望于上重大項目,一下子抱個‘金娃娃’,想法不切合實際。”“對這三個熱門話題我是潑了點冷水。也就是說不能有急躁情緒,不能指望一下子出現奇跡。正確的路子是:從本地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條件,扎扎實實抓好農業和其他基礎建設,實現逐步發展。當然,對上面提到的大項目,我們也要積極做好準備工作,將來時機成熟了,是可以大干一番。”
1989年1月,在《干部的基本功》一文中,習近平同志提出需要用“滴水穿石”的韌勁來改變貧窮落后面貌,他高度評價和熱情贊揚了“滴水穿石”的精神:
“貧困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的具體條件,決定了它的發展變化只能是漸進的過程。根本改變貧困、落后面貌,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發揚‘滴水穿石’般的韌勁和默默奉獻的艱苦創業精神,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為此,貧困地區干部要付出更加艱辛的勞動。”
“我贊賞‘滴水穿石’的精神,贊賞默默奉獻的精神,提倡干部埋頭苦干,著眼于長期的、為人鋪墊的工作。因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質變要有量變的積累。”
五
1989年1月,習近平同志在《為官一場,造福一方》一文中,又一次闡述了領導者要像接力賽一樣,有一棒一棒接著干下去的“過山勁”。
他用“橋與路”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領導者的責任,主要是解決‘橋’與‘路’的問題。”
他認為領導者要善于“搭橋”,即為群眾發展商品生產疏通渠道,架設橋梁。不僅對全區經濟合理布局,正確指導,提供有效服務。還應注意解決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模糊認識,擺正一些關系。既要顧全大局,又要結合本地實情;既不能強調特殊性而不貫徹執行中央的方針,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應該有亂治亂,有熱消熱,有冷加溫,做到有保有壓,有促有控,以推動經濟健康穩步發展。
至于“路”,就是確定本地經濟發展的路子,要從中央和省里的總體部署,從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來考慮。閩東應當如何走出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他說“閩東屬于老、少、邊、島、貧困山區,有913公里海岸線(2008年測繪數據為1046公里),300多個島嶼,建國后因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國家很少在這里投資,至今經濟仍然相當落后。怎么辦?從現實出發,發揮沿海優勢,抓住機遇,組織實施沿海經濟發展戰略,不攀比,不消極,不蠻干,緊中求活,活中求發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要抓那些近期能做到的工作,這就是我們所遵循的路。”
“閩東過去靠農業,今后仍然離不開農業的綜合發展,發展大農業是閩東堅定不渝的方向,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根本所在。”“路子明確了,下一步的關鍵是在于反對那種田園牧歌式的情調和人浮于事、松垮散漫的習氣,提倡滿負荷和緊張高效的工作節奏,今日事今日畢。我主張敢為天下先,敢于冒一定的風險,不吃別人嚼過的饃,樹立‘不恥落后,意氣風發,放膽開拓,爭先創優’的閩東風格。”
習近平同志倡導“行動至上”,他這樣闡述:“馬克思說過‘一步實際行動要比一打綱領更為重要。’我不主張多提口號,提倡行動至上。過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辦法,要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接著干下去,腳踏實地干出成效來。”
1989年2月,習近平同志在《正確處理閩東經濟的六個關系》一文中,系統闡述了他的施政理念,并用“滴水穿石”概括總結閩東改革開放十年的經濟建設歷程,勉勵閩東的干部群眾:
“閩東的貧困是諸多因素造成的,使閩東脫貧致富是我們的重任;而臨海朝洋的地理環境、海峽兩岸關系的緩和、開放政策的實施,又使閩東面臨著發展戰略的考驗。脫貧致富和實施沿海發展戰略這雙重任務,使閩東的工作更加艱巨亦更有意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閩東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閩東的變化,不是短時間內發生的令人炫目的變化,而是凝聚著全區人民心血的漸進、累積式的變化,是一種由量變到質變的滴水穿石般的變化。今后閩東的發展,不但需要艱苦奮斗的精神,更需要尋找適合閩東經濟發展的道路,其指導思想我把它歸結為‘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注重效益。’”
“滴水穿石”從此成為閩東精神的核心內容。
六
1989年4月,在全區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強調用“滴水穿石”精神,來指導經濟工作。
1989年5月,他在全區新聞工作會議上,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宣傳“滴水穿石”精神,提振閩東人民的信心。談到宣傳工作“抓住事物的本質,反映問題的主流,起到弘揚正氣的作用”時,他說:“我把十年的成績稱之為滴水穿石般的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和先進地區相比,目前我們的經濟還比較落后,工作上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但絕非‘事事不如人’,閩東人有自己的許多長處”,“今后要加強輿論引導,廣泛宣傳閩東十年改革的成就和我們的優勢,讓外界更多地了解閩東,讓閩東干部和群眾全面、正確認識閩東,從而振奮精神,增強開發閩東,振興閩東經濟的信心。”
1989年11月,在地直機關學習貫徹省委四屆十一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大會上,習近平同志號召領導干部樹立“滴水穿石”的精神。他說:“要堅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的原則,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振興閩東經濟。”
他不僅提倡用“滴水穿石”精神做好經濟工作,還強調把“滴水穿石”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1989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一文中講道:“我們要在脫貧致富的事業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斷繼承老區革命傳統,發揚老區革命精神,每一個人都要愛中國共產黨、愛社會主義、艱苦奮斗、滴水穿石、銳意進取、無私奉獻。”
他認為,作為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積極成果的總和,精神文明標志著精神生產的發展水平,也必然滲透在整個貧困地區物質文明建設中,體現在脫貧致富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是現代文明與歷史和現實中存在著的精神愚昧相決裂的過程,隨著這一過程向縱深推移,必將遇到新的阻力,激化各種矛盾。因此,“扶正祛邪、去偽存真、懲惡揚善、褒美貶丑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不能指望一夜之間就會發生突變和飛躍,特別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如同積硅步而至千里、積小流而成江河,必須日積月累才能有收獲。所以,精神文明建設又必將是‘滴水穿石’的一種過程。”
1990年1月,寧德地委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同志作《堅定方向,艱苦奮斗,滿懷信心,再創寧德地區工作新業績》的報告,指出:“我區發展經濟只能做長期艱苦的努力。各級領導干部要牢記‘欲速不達’、‘過猶不及’的辯證思想,克服經濟建設中的幼稚思想、急躁情緒和短期行為,努力養成在任期內留下長勁和后勁的廣闊胸懷,發揚‘滴水穿石’精神,振興閩東經濟。”
這次會議上交流的典型材料匯集成冊,呈送習近平同志審閱,他欣然為集子題名《滴水集》,并作序。
在《滴水集》序言中,他這樣闡述:
“滴水可穿石。改革開放的十年,閩東的各項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成就和變化是來之不易的,是閩東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辛勤工作的結果,它凝聚著廣大干部群眾的心血,體現著滴水穿石的精神。”
“滴水能映出太陽的光輝。在獲取成就和推動變化的過程中,閩東人民的先進分子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當中,有靠勤勞起家、科技致富的新型農民;有精明開拓、活躍在商品經濟舞臺上的企業家;有辛勤耕耘、幾十年如一日的山村女教師;有把窮山村引上致富路,樹立了黨的光輝形象的‘戰斗堡壘’等等。在他們身上展示了‘不恥落后,意氣奮發,放膽開拓,爭先創優’的閩東風格。”
“滴水聚成的涓涓細流,將匯成江河奔騰向前。《滴水集》的匯編,旨在謳歌時代精神,弘揚社會正氣。通過英模人物和先進集體的典型示范作用,將艱苦創業精神發揚光大,成為推動閩東各項工作的巨大力量。”
在“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引領下,圍繞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連續出臺,各級干部群眾思想穩定,精神面貌積極向上,干事創業熱情持續提升,寧德的面貌發生深刻變化:黨的建設初步形成了大氣候,經濟建設穩步推進,脫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推進,社會治安問題得到各級黨委的重視;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四下基層”形成了風氣。糧食總產突破歷史最高水平,脫貧致富取得新進展,基礎建設步伐加快,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持續、穩定、協調的良性運行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