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寧德市朱子文化研究會成立會議現場
圖為朱子文化園規劃實施效果圖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為進一步加強朱子文化遺存保護,推動朱子文化與旅游融合,深化兩岸朱子文化交流,5月24日下午,由福建省內外、寧德市專家學者參與籌建,原福建珠峰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朱晶瑜(朱熹第32代嫡孫)發起成立的“寧德市朱子文化研究會成立擬建朱子文化公園”活動在福安市隆重舉行。
福建是朱子理學的發祥地,南宋時期,著名教育家、理學家、圣人朱熹到閩東言傳身教,藍田書院教育盛極一時,尤其在朱熹進入閩東之后,在他本人及其弟子的推動下,理學的重要學派閩學派在閩東地區傳播,形成強勢文化。朱熹弟子及后輩百家爭鳴,各種著作紛紛出現,為加快推進閩東文化發展,積累了大量精神財富。朱熹的閩東之行,還促進了閩東文學的發展。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陸游、陳與義、文天祥都曾在閩東生活過。他們或吟詩作賦,或著書立說,使閩東文化出現了空前繁榮。
“年耆德茂”、“祝應南山”,時至今日,位于福安市坂中鄉錦福村(原步兜山)的朱熹第32代嫡孫朱晶瑜兩棟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的寬闊老宅中,抬頭便能望見兩塊光緒八年和光緒十八年間的牌匾,足見朱子精神對其后人影響之深遠。
據寧德市朱子文化研究會主要發起人朱晶瑜介紹,為弘揚朱熹理學精神,錦福村決定作為朱子文化研究會基地,現已無償捐獻出五十畝風水林區,計劃籌建朱子文化公園、朱子塑像、朱子紀念堂、朱子書院等紀念性標志建筑,設想將其與寧德市內的著名景區太姥山、白水洋、白云山,以及閩東革命紅色旅游景點接軌,打造成為閩東朱子文化旅游景點,使朱子的優秀文化、朱子的精華思想能夠在閩東大地上廣泛傳播,發揚光大。
朱晶瑜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的國際學術研究會報告中指出,千百年來儒家思想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都發揮了十分重要作用,總書記講話精神給朱子文化在當今中華民族復興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據了解,朱子文化勝地福安市坂中鄉錦福村位于市區西郊,交通便利;村前富春溪環流而過,背后白云山于脈穿峽降落余此,四周良田千頃。朱氏后裔秉承祖訓,堅持耕讀傳家,在此開基立業、興教化,過著農耕經濟的生活。數年間,從一個小小的村落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望族”,至今村落還完整的保留十三棟清代古民居。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錦福村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自力更生建家園 艱苦奮斗創新業”的理念,村居面貌日新月異。尤其在教育發展方面立足長遠,遠在臺灣的鄉賢朱復良兄弟,不忘桑梓故里,為興教助學,特地設立“福安一中朱復良獎學金”。在其影響與推動下,朱氏后裔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其中不乏博士、碩士、研究生、本科等高等教育人才。
“這充分體現了錦福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教育理念,以及對博大精深的朱子文化的重視,為推動后來朱子文化的普及與發展,打造成為具有影響力和輻射力的朱子文化勝地的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朱晶瑜這樣說道。
當天,中華孝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施元輝,原福建省民族宗教廳副廳長、原福安市市長鐘明森,福建省方志辦副主任、福建省文史館館長盧美松,寧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張小萍,閩學和傳統文化研究會會長朱懷瑜等領導,以及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媒體記者近兩百人共同出席了寧德市朱子文化研究會的成立儀式。(記者 葉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