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修復后的惠吉門雄姿。
在清清的汀江河西岸,巍然矗立著一座有12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池汀州。
汀州古城墻沿汀江河北上到臥龍山東坡逶迤而上臥龍山巔,再隨西坡蜿蜒而下,到平地后環抱全城,其形狀酷似掛在觀音菩薩脖子上的一串掛珠。于是,汀州古城墻便有了一個充滿禪意的名字——觀音掛珠。
觀音掛珠古城墻號稱十華里,成為汀州古城的堅壁高壘,是最具汀州特色的人文景觀。它全長4119米,盤桓于高山、平地、河灘、山谷、松林、農田之間,以其堅硬的物質外殼擋住了來自西面和北面凌厲的寒風和東西兩面的滔滔洪水,多次阻攔了來自四面的兵匪之患,給汀州古城的人們帶來平安和幸福,汀州古城成為古代客家人的福地和精神家園。然而,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霜雪雨和洪水的沖擊,經過多少次戰火硝煙的燒烤,汀州古城墻失去了往日的俏麗容顏。
為了保護和搶救這個瀕臨消亡的世界物質和文化遺產,一群身屆花甲、耄耋之年的皓首老人于2002年12月14日成立了由39位老人組成的汀州古城墻修復協會(之后,又吸引了一批中年人參加),宣傳修復汀州古城墻的重大意義,正式向社會籌集修復資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城墻未修,宣傳先動。水東橋西岸的兩邊觀景臺上,懸掛著宣傳汀州古城墻歷史和修復汀州古城墻意義的《若能修復古城墻,龍頭當屬汀州府》和《十座城門九把鎖》的文章。一個個旅游團在這里駐足,一個個學者專家在這里拍照攝像。他們不辭勞苦,用老臉皮、老寒腿換來了部分修復資金,請人燒制又大又厚的城墻磚,用車運到汀州城,再請人挑到又高又陡的臥龍山砌城墻。為修復城墻,上至縣領導,下至退休職工,人人關心古城墻修復工作,充分體現了汀州人的素養。
修復協會人來人往很繁忙,這里平時有人坐班,節假日有人值班,然而,這里不發工資,這里沒有勞務補貼。這里空間不大卻空氣流通、氣氛寬松。這里的人心胸坦蕩、沒有爾虞我詐、陽奉陰違、私分公款。這里在做大工程,但這里沒有貪污受賄,他們不吃回扣、不報假賬。這里的人年紀很大,但心很年輕;這里的人腿腳不是很靈便,但卻在不停地奔走:上山搞測量、進深山聯系燒城墻磚……
為什么要修復汀州古城墻?汀州人說得好:古城墻是汀州府最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筑,修起了雄偉的古城墻就使人想起了古汀州的輝煌。如今鄉下的許多老人仍然習慣把上城說成“上州”,外縣的老人習慣把去長汀說成 “去汀州府”。修復了古城墻就能激勵子孫后代努力讀書,勤奮工作,創造一個經濟發達、教育先進、政治昌明的新汀州。
2005年,福建省領導視察汀州古城墻,深為這幾十位汀州老人的義舉感動。回省城后即交代有關部門撥出10萬元專款。截至2012年,省、市、縣共撥付資金200多萬元。民間籌資高潮迭起,捐資人數達數千人,共籌集資金550多萬元,修復古城墻2509米。加上原來長汀縣政府在汀江邊修的367米和之前另一個修復協會在臥龍山頂修建的109米城墻,共修復古城墻2998米,修復古城樓四座。修復汀州古城墻是明朝洪武四年以來影響最大、宣傳最廣泛最深入、持續時間最長、耗資最大的一次修復。這是一個民心工程,這是一個廉政工程!
城墻和護城河限制了賊寇、阻擋了洪水、維護了治安。城墻,保護了城內官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城墻是有靈性的。人們深切意識到城墻、城壕跟人類的密切關系,于是,就把城墻和城壕當作城隍爺,當作城市的保護神加以膜拜。城隍爺是物化的城市之神。后來,隨著人們信仰和期望值的增長,城隍的職司便由陰間兼及陽間,發展為兼及陰陽兩界、法力無邊、掌管人間禍福的地方最高神祗。汀州的城隍信仰由來已久,汀州城隍廟始建于唐代,城墻、城壕便是令人敬畏的神。及至后代,汀州知府、長汀縣令初上任,首先要到城隍廟向城隍老爺發誓:在自己任上“毋貪財,毋畏勢,毋徇私情”,否則就請城隍老爺誅殺。人們修城墻的熱情歷來十分高漲。特別是客家人愛做功德,人們普遍認為:施橋補路修城墻有陰德,可延年益壽身體健康。汀州古城墻協會的同志們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永遠值得人們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