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龍巖永定的“副榜爐”,被電磁爐打敗,產業日益萎縮。如今祖傳技藝瀕臨失傳,六旬老人童文鼎希望能夠申遺,尋覓傳人,留住這項祖傳的技藝。
“副榜爐”技藝
據《永定縣志》載,“副榜爐”發明地在永定峰市鎮,距今已有280多年歷史。原來,“副榜爐”創始人童祖寵,天資聰穎,自謂科甲連捷唾手可得。童祖寵29歲時(1732年),赴鄉試僅得“副榜”,心灰意冷,后到寺廟當和尚。見寺中所用火爐,不但笨重還散發臭氣,萌生改進。經不斷試驗,創制出“副榜爐”,不僅耐高溫、省燃料,還透氣。據悉,“副榜爐”經選泥、篩灰、煅燒等十幾道工序制成,有四方爐、桶子爐等樣式,深受用戶青睞,具有著火快、省木炭的特點,多用于燒水、煮藥、溫米酒等。
據了解,童文鼎今年67歲,是龍巖市永定區峰市鎮人,為童祖寵后人,十幾歲開始制爐。如今,每個月大概能做100個爐子,每個約20元,一般作為手工藝品,或是旅游紀念品等。
童文鼎說,上世紀二十年代“副榜爐”不僅風靡漳、廈、潮、汕各茶館、飯店,還遠銷東南亞各地,風靡一時。現在,客家華僑返鄉,總會帶上幾個爐子,讓人睹物思鄉。1999年,當地修建水庫,“副榜爐”出產地童屋搬遷,童祖寵的故居及爐窯消失了。在當地,現在只有他一個人會制作“副榜爐”,獨木難支。
如今,“副榜爐”主要作為手工藝品,供游子寄托鄉愁。現在,面對傳承后繼無人的窘境,童文鼎說,最大的心愿就是,“副榜爐”制作工藝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永定先祖的技藝不能丟,要讓煅燒“副榜爐”的窯火一直燃燒下去。(海峽導報記者李大榮通訊員劉永良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