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讓歷史被記住文化被傳承
今年1月,汀江流域考古調查工作野外調查階段全面完成。通過此次調查,獲得了一批珍貴文物標本,這也標志著龍巖市博物館在收藏方面,又將注入新鮮的“血液”。
文物是博物館的靈魂。目前,全市國有收藏單位館藏文物達9萬多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萬多件(套),革命文物館藏數在全省名列前茅。為征集更多有價值的文物瑰寶,全市各家博物館各顯神通,有從無到有的積累,如龍巖市博物館從沒有文物,到現在擁有館藏文物近2000件,考古標本2萬多件;有獨辟蹊徑的做法,如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借開展“留住老紅軍風采”活動,將文物征集范圍從本市擴大至全國,極大地豐富了該館館藏;有在宣傳中動員捐贈,在宣傳文物保護的過程中鼓勵收藏家及社會人士向文物收藏單位捐贈文物,去年全年全市各國有收藏單位全年累計獲捐文物近3000件,包括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近代的陶器、瓷器、玉器和大量的革命文物。
記住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傳承未來。近年來,龍巖市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文博工作者牢記保護文物的使命神圣,立足博物館“收藏、展示、研究”三項職能,認真落實博物館科學管理,不斷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全市各個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宣傳接待、收藏保管、科學研究等各項工作扎實開展、成績卓著。
市民正在市博物館參觀《客家祖地》展覽。
連城客家紅博物館是龍巖市首個省級民間博物館,館內珍藏了數萬件四堡雕版、客家民俗服飾、手工銀錫器、瓷器等客家文物,原中央蘇區貨幣、借據、武器、生活用品和抗日戰爭時期槍支彈藥、宣傳品、日軍侵華罪證等紅色文物,館藏價值近10億元,有力推動了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該博物館還充分發揮收藏優勢,致力于宣傳客家文化、弘揚革命傳統。不但向市民免費開放,還熱心免費承接了中小學生參觀教育活動,開館至今已免費接待游客突破20萬人次。
龍巖市大部分博物館
公共服務能力亟需提升
“和外面的大城市相比,我們的博物館內容不免顯得較為單調了。”7日,剛從深圳回來看望女兒的林先生告訴記者,春節期間,他帶著妻女到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和市博物館等地參觀,讓孩子接受文化的熏陶,但女兒對展覽并不是很感興趣,這讓他有些出乎意料。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物質條件的日益富足,跟林先生一樣,不少回鄉的家長都會在節假日期間,選擇帶孩子到紀念館(博物館)感受傳統文化,培養孩子內心的鄉土情結,但去哪里、看什么,這又成為家長們的一大困惑。“紅色文化方面畢竟孩子的接受能力還不夠,孩子們感興趣的關于科普和自然方面的較少。”家住溪南的俞先生向記者說道。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全市14家國有博物館以及鄧子恢紀念館、楊成武紀念館等都實現了免費對外開放,但除了古田會議紀念館等名氣較大的館參觀人數多,一些小型博物館極少有市民前去參觀。
“一方面可能是博物館本身的內容不夠吸引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宣傳力度不夠,市民不知道有這種去處。”一位從事博物館內容講解的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
龍巖僑史館
龍巖僑史館位于新羅區東肖鎮,2010年11月13日開館,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廣大海內外鄉親的大力支持,先后收到捐助建設資金近千萬元。
該館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龍巖華僑華人歷史文化、僑鄉文化和河洛文化為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示了華僑華人自強不息的創業歷程,彰顯了海外僑親愛國愛鄉的傳統美德。展館分《龍巖僑史展》、《龍臺緣·港澳情》、《著名僑領王源興》等展區,共收藏圖片965幅,文物289件,手翻書等資料310件,全面系統地展示龍巖河洛文化源流。
用珍惜的態度對待博物館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歷史文化的存儲倉庫,記錄著當地歷史與社會發展痕跡,擔負著讓市民了解過去、啟發思考的重要使命。國務院新近通過的《博物館條例(草案)》鼓勵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這是一件喜事。而筆者認為,當博物館向市民打開知識的大門,社會大眾則更應當用珍惜的態度對待博物館。
首先,珍惜博物館就應當多去博物館。實際上,早在幾年前,龍巖市國有博物館都已經實現向公眾免費開放了。然而,為何一些博物館卻依然少有人前往參觀呢?一方面是博物館的宣傳力度不夠,沒有主動推廣,缺乏讓市民“走進來”的措施。但更重要的是,大家要真正把博物館當成一個汲取知識與思想的場所,經常走進博物館,去通過文物、展覽與歷史文化對話,博物致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其次,珍惜博物館不能把免費的博物館當成一個景點。博物館和一般的公園景點是不同的,進入博物館的目的,不是拍照留念,不是品頭評足,不是花錢消費,而是來學習、欣賞的,要有一顆安靜的心,也要有更強的尊重展品、尊重他人的意識。當然,博物館管理人員也應當維護館內正常參觀秩序,及時、大膽制止觀眾不文明行為,讓大家在這一公眾場所不僅得到文化的教育、也能得到文明的熏陶。
希望有更多的市民了解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在每一個觀眾的參觀體驗中讓公眾文化素養提升,讓歷史得以流傳,讓文化得到傳承。
杭縣客家族譜館現館藏150個姓氏2900多部2萬多冊客家族譜、19000多份民國以前客家契約、近百幅客家祖圖及客家神明崇拜圖、1000多件客家地方文獻資料,以及客家民俗器物和客家方志等,已基本建成以客家族譜為中心,涉及客家宗族文獻、民俗器物文物為一體的藏品體系,為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數以萬計的客家鄉親提供了尋根探源、族譜對接等平臺。
《博物館條例》亮點解讀
為非國有博物館“混亂無序”
建章立制
在自家院子里騰出兩間房掛牌成立“博物館”;消防、保藏手段幾乎為零;藏品數目少,大批贗品充斥其中;展廳面積不斷縮水,入不敷出……近年來,多地民營博物館數量猛增,但缺乏良好的盈利模式,藏品奇葩、無證經營、監管缺位等問題,是一些民營博物館普遍存在的隱患。
條例明確將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國有資產設立的博物館進行了重新界定,定名為“非國有博物館”,在法律層面明確了非國有博物館的地位和屬性,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創造條件。
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博物館總數4165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811家,占比19.5%。仍處于發展初期的非國有博物館方興未艾、多姿多彩的同時,管理不規范、基礎薄弱、違法買賣出土文物等問題也十分突出。
著名航海家王景弘史跡陳列館于2007年10月1日在漳平開館,展館以實物和圖文形式,分明史之光、香山覓蹤、大明乾坤、揚帆縱海、流芳海宇、緬懷先賢六個部分布設,以翔實的史料濃縮再現了鄭和、王景弘下西洋的歷史。圖為陳列館室內情景。
鼓勵博物館做好“文化生意”
“萌萌噠”《雍正行樂圖》去年風靡微信群,累計轉發超過80萬次,讓銷售各種故宮文創產品的“故宮淘寶”店著實火了一把;臺北故宮的“朕知道了”膠帶別出心裁,成為文青們旅游必購的紀念品之一。依托豐富的文化文物資源,博物館投入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的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此次頒布的《博物館條例》明確了博物館在不違背其非營利屬性、不脫離其宗旨使命的前提下,可以開展經營性活動。
在上海,一座由楊惠姍、張毅夫婦創辦的琉璃博物館受到了參觀者的歡迎。該館開業4年來,以經營琉璃藝術品和餐廳所得,反哺博物館在國內舉辦的多項藝術大展,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這更說明,博物館雖屬文化事業,更要善做、做好‘文化生意’。”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說。
向非法收藏品說“不”
藏品是博物館賴以生存的基礎,保護好、管理好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是博物館的核心使命之一。條例明確要求,加強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的管理和保護,禁止取得來源不明或不合法的藏品。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受利益驅動,文化遺產從考古挖掘到保護都存在挑戰。如果博物館沒能守住這一底線,使之成為非法盜掘的棲息地和終點站,博物館的社會角色也會隨之遭受質疑,向公眾傳遞負面信號。”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安來順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三明泰寧影視研學基地迎來首批研學學子2025-05-0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