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 主席像為何40年后才立起來?
古田毛主席紀念園中矗立著一尊7.1米高的毛主席漢白玉雕像。據悉,這尊雕像始雕于1969年,由于當時戴主席像章,擺主席雕像風靡一時,毛主席發現這一現象后,風趣詼諧地說,“不要讓我日夜在外面風吹日曬嘛”,由此,全國上下停止了豎立毛主席像。而當時這尊雕像的粗坯剛好運送到古田,之后便一直放在古田會議會址旁特意建造的圍屋里整整40年。
2009年是古田會議80周年,許多群眾重提矗立毛主席雕像事宜。當地政府找到雕像當年的作者楊振榮教授,請他繼續指導完成后期精細的雕刻工作。當年6月6日,正式安矗毛主席雕像,借此表達當地百姓對毛主席的感激之情和深切懷念。
揭秘2 不同尋常的仰步道
主席園仰步道結合了中國近代史的重要紀念節點設計:入口平臺直徑18.40米,象征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第一個平臺11級臺階,象征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第二個平臺21級臺階,象征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三個平臺35級臺階,象征1935年遵義會議勝利召開;第四個平臺83級臺階,象征黨的生日和毛主席享年83歲。
主席像高7.1米,象征7月1日黨的生日,加上基座高10.1米,象征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基座按照紅軍的八角帽形狀設計成了八邊形。
尋訪1 大源村:“閩西的盧森堡”
群山肅穆,山風嗚咽。隆冬時節的上杭縣古田鎮大源村革命烈士陵園內,革命烈士墓靜靜地臥在群山環抱之中,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什么。
“去年,我們對革命烈士陵園重新進行了修繕保護,這也是告慰和紀念先烈們的一種方式吧。”12月25日,大源村村支書官世林介紹說,在革命戰爭年代,大源村共有33名革命戰士犧牲在戰場上。
作為革命戰爭年代中央蘇區的重要據點之一,大源村也是閩西建立農民武裝和蘇維埃政權最早的村莊之一。正是村民們的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這個偏遠小山村因此被張鼎丞稱贊為“閩西的盧森堡”。
講述起1931年5月,大源村遭敵人重兵“圍剿”的歷史,官世林聲音低沉起來,“那次血洗,全村192人被槍殺93人,年紀最大的83歲,最小的僅有3歲,當時只有54戶人家,被燒毀房屋的就有42戶。幸運逃脫的村民轉移到連城新泉一帶,大源村一度成了‘無人村’。”而轉移到新泉一帶的大源村人,則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繼續與敵人展開不屈不撓的斗爭,受到閩西蘇維埃政府的高度贊揚。
“但愿子孫相繼起,能和先烈共流芳”,這是1932年張鼎丞寫給大源村民的,如今,它被鑲刻在烈士墓碑兩旁的石板上,不斷激勵著大源村村民謀發展。
尋訪2“紅色三兄弟”的故事
在革命戰爭年代,上杭縣古田鎮大源村官覲玖、官敖(官覲瑤)、官覲侃三弟兄在家鄉最早建立了農民武裝和蘇維埃政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被譽為“紅色三兄弟”。
“我的祖輩們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他們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建設美好新家園!”12月25日上午,“紅色三兄弟”的后人官奕華,向記者講起先輩們的光榮革命事跡時,顯得無比自豪。
據悉,1928年5月,官覲玖、官敖兄弟受黨組織派遣,從廈門回到家鄉大源開展革命活動,他們與胞弟官覲侃一起組織農會、赤衛隊、少先隊、兒童團,成立村蘇維埃政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斗爭。隨后,他們會同張鼎丞聯合成立閩西暴動委員會,參加了蛟洋暴動和永定暴動。
1929年7月,官覲玖以連城黨組織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蛟洋召開的中共閩西“一大”,并當選為中共閩西特委委員。12月底,官覲玖以連城地方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古田會議。而作為弟弟的官覲侃也不遜色,1929年,已是紅軍班長的他,參加了三打龍巖和攻打“鐵上杭”的戰斗,他以上士兵代表的身份,先后參加了中共閩西“一大”和“古田會議”。
官覲玖1938年隨新四軍二支隊北上抗日,后因身患重病回到家鄉大源村。三兄弟中最早參加革命、最早入黨的老二官敖1931年6月因“肅社黨”案在長汀涂坊被錯殺。老三官覲侃,后來一直在村里堅持革命斗爭,解放后,他在大源村過著平靜的生活,一直到1990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