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們種植了500畝板栗和靈芝、鐵皮石斛,預計年產值在70萬元左右。”昨日上午,長汀縣河田鎮項公亭板栗基地負責人、水土流失治理“綠二代”俞永祥高興地告訴記者。90后小伙俞永祥大學畢業后放棄了廈門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與母親賴金養一道治理荒山,換來了“花果山”,鼓起了“錢袋子”。
俞永祥的成功是我市建設生態家園、推動綠色發展的縮影。“新古田會議”召開以來,我市牢記囑托,搶抓機遇,全面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水平,水土流失治理、新型城鎮化建設、傳統村落保護、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亮點頻現、捷報頻傳。
水土流失治理:
低成本 大面積 可持續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三五”關鍵之年,我市抓住加快新一輪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機遇,打響了以“保水土、美生態、興產業、惠民生”為目標的水土流失治理攻堅戰。截至9月25日,全市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45萬畝,占省下達任務的43萬畝的105%,綜合治理崩崗137個,占任務100個的137%,實施坡耕地綜合整治1.63萬畝,占任務1萬畝的163%。
按照“低成本、大面積、可持續”的原則,我市圍繞消滅水土流失斑安排項目資金,確保治理一片、成功一片。長汀策武、河田、三洲、濯田、新橋、南山,連城新泉、姑田、文亨,漳平蘆芝,上杭湖洋、廬豐,武平縣中山、武東,新羅曹溪、適中,永定仙師、坎市等鄉鎮的水土流失斑都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逐漸減少、程度得到有效減輕,預計至2015年末全市水土流失率有望控制在7%以內,比全省目標控制在9%以內少2個百分點。同時,全市新建生態清潔型小流域15條、水土保持生態村18個,新增崩崗治理137座,并大力發展水土保持特色產業,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大田經濟、林下經濟、花卉經濟、觀光農業等生態產業,2015年新植經濟林1.12萬畝,改造低效茶果園1.63萬畝,各地充分利用水土流失區治理成果舉辦生態游活動,有效增加了水土流失區群眾收入。
鄉村建設發展:
現代骨 傳統魂 自然衣
今年以來,我市圍繞“現代骨、傳統魂、自然衣”理念,大力實施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堅持走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積極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群眾的家園變得更加美麗、更為宜居、更富活力。
我市把“小城市”培育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舉措、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載體來抓,全面推進新羅區雁石鎮,永定區高陂鎮、下洋鎮,上杭縣古田鎮,武平縣十方鎮,長汀縣河田鎮,連城縣朋口鎮,漳平市永福鎮等8個“小城市”試點鎮各項建設工作。根據各試點鎮區位特點、產業優勢、資源稟賦等情況,科學定位各試點鎮發展方向,不斷優化各項規劃。為有效增強試點鎮綜合承載能力,我市加快推進配套設施的完善和提升,全力完善城鄉路網、市政設施及公共配套設施,有效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同時,各試點鎮緊緊圍繞“四大天王、八大金剛”產業格局,加快推進產城融合,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極大增強了發展后勁。8個試點鎮共策劃生成項目156個,總投資90.7億元,涉及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民生工程等相關領域。其中,今年計劃開工項目123個、計劃投資74億元,截至目前,已開工66個、開工率達57%,完成投資43.5億元,占年度計劃58.8%。
去年開始,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實施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快扶持全市35個重點傳統村落的通知》,通過以獎代補、重點扶持、向上爭取等方式,為推動傳統村落保護構筑資金保障。為提高全社會對保護傳統村落的文化自覺和認知度,在全市開展“閩西最美古村落”、“閩西最書香古書院”評選活動,對入選的古村落和古書院給予維修保護補助資金,并積極支持并組織各縣(市、區)申報各級傳統村落名錄,目前全市共有10個國家級、5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4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20個中國傳統村落。同時,我市把生態文明建設、傳統村落保護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按照突出特色、串點成線、連線成片的要求,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今年我市133個美麗鄉村獲省級資金13520萬元,涌現出一大批示范點,永定區湖坑鎮南江村的建設經驗成為全省推廣模式。(記者 黃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