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修繕的羅源城隍廟,白墻黛瓦、恢宏大氣的建筑讓人眼前一亮。羅源城隍廟是第六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筑,曾是羅源的教育場所之一。由于年久失修,房屋腐朽嚴重,2020年啟動城隍廟保護修繕工作,力求重現古建舊時風貌,留住歷史文脈。
羅源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和“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在全市范圍率先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圍繞“班子作表率、機關轉作風、基層強基礎、齊心抓落實、廉潔作保障”要求,創新“知民意、解民憂、安民心、便民情、惠民生”5個“自選動作”,積極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
改善生態
水清岸綠看得見
景色宜人的步道,寬闊的草坪廣場……夏日的羅源南江濱公園陰涼愜意,周邊水域碧波蕩漾,成了周邊居民消暑納涼的好去處。
“南溪的水質越來越好了,以前又黑又臭讓人難以忍受,現在河水清澈見底,倒映著藍天白云,連呼吸都是一股青草味。”市民陳先生談及南溪近幾年的變化,很激動。據羅源縣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前幾年,城區內溪流量小、流速慢,水環境容量小,加上南溪沿岸截污管破損嚴重,兩岸居民生活垃圾及污水排入河中,加劇了水環境的惡化。
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必須下大力氣扭轉。2017年,羅源縣委、縣政府克服財力緊張矛盾,啟動了羅源縣南溪、起步溪流域水環境治理PPP項目,今年6月底,全面完成了南溪、起步溪河道清淤6.6公里、新建截污干管8公里等工作。經過治理后的南溪,成了市民群眾眼里一條“河暢、水清、魚歡、岸綠、景美”生態景觀帶。
與此同時,羅源圍繞風貌品質提升,沿南溪建設20公里生態綠道,推動綠地公園串珠成線、串綠成片,其中南江濱公園步道景觀提升項目,從開工到全面完工,僅用了15天,展現了羅源為群眾辦實事的“羅源速度”。現在,南溪流域綜合整治項目正在收尾,預計7月底完工。
守護文化根基
城市展現新面貌
放眼溪尾街,馬鞍墻獨有的滄桑曲線和典雅質樸的建筑群相得益彰,與街對面的古舊錫器店、陶缸店、糕餅鋪共同營造出濃郁的年代感。夜幕下,沿街的夢幻燈光灑落溪中,整條溪流仿佛起舞的星河。
溪尾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寄托了羅源人民的鄉愁記憶,然而改造前的溪尾街狹窄老舊,暮氣沉沉。2020年溪尾街納入福州老城區環境綜合提升“十位一體”項目,通過對溪尾溪進行截污治理,恢復水清、岸綠的歷史原貌,并對整條街區采取仿古設計,打造夢幻的夜景燈光。
整治后的溪尾街,與羅源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后張街詩意串連,又和第二、三批改造街區的孝巷、李園坂街區毗鄰,有利于繼承優秀本土歷史文化遺產,讓傳統文化與歷史建筑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同時能夠有效提升街區環境品位,促進夜游、夜購、夜飲、夜宿等夜色經濟,進一步推動街區商貿服務業的發展。
文物記載歷史,文化承載記憶。羅源在“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中,推動不可移動文物定線落圖工作,加強城隍廟、林可彝故居等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等文化遺產的修繕與保護,力求留住這座城市的歷史文脈與城市記憶。
暢通道路
共建和諧靚麗家園
近日在羅源鳳南車站前,記者看到了志愿者們的身影,他們有的在店鋪前打掃臟亂的人行道、勸導沿街商鋪做好“門前三包”工作,有的則站在紅綠燈斑馬線前,引導市民遵守交通規則。
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一項內容,4月底,羅源縣啟動城區環境和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整治攻堅行動,將其作為羅源當前一項重點工作全力抓實、抓牢、抓出實效。縣委主要領導指導工作方案的起草、制定和實施,相關部門成立了6個工作專班參與整治攻堅,羅源縣融媒體中心在“羅源灣新聞”欄目不定期滾動播報整治工作相關情況,線上線下同步推送,加強宣傳。
自啟動以來,6個工作專班總共出動執法人員6000余人次,對水古至濱海新城段、三道至起步高速出口段、南門車站至縣政府段等3個路段開展綜合整治行動,查處各類違章4769起,進一步消除了交通安全隱患,促進了城區、鄉鎮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明顯改善,特別是加強交通疏導、規范建筑施工和店面經營秩序,為廣大市民群眾營造安靜祥和的氛圍。(記者 任思言 通訊員 肖丹 劉其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