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四,一起公眾號訴訟案件將在福州開庭。福州一個自稱“不知名”的微信公眾號,被“康師傅”告上法庭,同時面臨著150萬元的訴訟賠償請求。在福州,公眾號被告上法庭還是第一次,上月中旬,浙江臺州市所轄縣級市溫嶺一微信公眾號也被“康師傅”起訴。有專家指出,公眾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開始暴露出來。
案件下周開庭審理
今年10月中旬,福州某商貿有限公司收到了晉安區人民法院的傳票。原來,康師傅方便面投資(中國)有限公司一紙訴狀,以名譽權糾紛為由,將這家公司注冊的微信公眾號告上法庭,同時索賠人民幣150萬元。
康師傅方便面投資(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師傅”)是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下屬企業設立的子公司。
“康師傅”在這起民事起訴狀中稱,被告8月3日在其注冊的微信公眾號發布的視頻,沒有事實依據,對原告的社會聲譽產生了負面影響,請求法院判令該公眾號立即刪除視頻,并在微信公眾平臺上以公開形式向原告賠禮道歉,同時賠償經濟損失(含原告支付的公證費、律師費等)人民幣150萬元。
記者昨日獲悉,該案原定明日開庭,現已改期。晉安區人民法院岳峰人民法庭工作人員昨日表示,經原告申請,開庭時間已改為12月10日。
被告覺得委屈準備應訴
該微信公眾號相關人士許先生昨日告訴記者,他們不覺得自己存在侵權行為,成為被告挺委屈。
據介紹,他們在8月3日和5日分別發布了一條相關微信。其中8月3日轉載了“女導游視頻”并附上幾句評論;8月5日引用多家平面媒體和互聯網的新聞,對事件進行還原報道,最后文章就食品安全問題進行反思,提出一些建議。此次,“康師傅”起訴狀中引用的是8月3日的微信。
“我們現在的粉絲量接近2萬人,發布相關微信時只有3000多人。”許先生說,他無法理解的是,像他們這樣影響力這么小的公眾號,何以成為被告,而且被索賠高達150萬元?同一份起訴狀中體現了4個被告,其中包括福州該公眾號,另外3個是廣東的,都是不知名公眾號,還包括一家注冊主體為某地方酒行的公眾號,每個被告被要求賠償人民幣150萬元,4家合計600萬元。目前大陸粉絲數量超5萬人的微信公眾號有50萬個,其中不少轉發了類似內容。
許先生昨日表示,他們已做好應訴準備工作。
專家:內容制約自媒體發展
許先生說,他們平時主要從旅行、美食、文創、民俗等多方面向讀者推送內容,較少發送事件性新聞,成為被告后對事件性新聞更謹慎。
對此,福州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陳章旺說,雙方都有一定的責任,不管是原告還是被告,都可能存在借相關事件營銷的嫌疑。自媒體轉發相關內容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引人關注,“康師傅”起訴不知名公眾號可能是“殺雞給猴看”。從目前來看,自媒體信息源可以免費獲取,發展速度很快。與此同時,自媒體發展處于無序狀態,問題開始暴露出來,原創內容制約著自媒體發展。
福州一家微信公眾號的負責人坦言,自媒體發展需要原創內容和原創觀點的支撐,但自媒體的審稿程序不及傳統媒體,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自媒體發展。
記者調查:個體做公眾號難度加大
采訪中記者獲悉,雖然一些公眾號的注冊主體是企業,但不少公眾號由個體運營,而且相比前兩年,個體做公眾號難度加大了。
福州一家頗具規模公眾號的管理者告訴記者,過去一些做得不錯的自媒體達到幾萬粉絲,令人刮目相看,現在越來越多傳統媒體推出公眾號,其中一些在短時間內粉絲數量達到數萬甚至一二十萬人。當然,自媒體的最大特色是細分定位準確,具有服務性;最大短板是內容上原創不多,多數靠互相轉載或整合信息。
實際上,今年2月1日,新華社連發3篇報道,披露微信公眾號存在大量抄襲情況——“1人原創,99人抄襲”,成了目前微信公眾號的真實寫照。(記者 歐陽進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