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反腐”
1988年,習近平被調往寧德任地委書記。當時的寧德在全省排行老末,1987年,該地區財政總收入剛超過1億元,所以每次省里開會,來自寧德地區的干部總是很低調地坐最后一排。
2000年,習近平在接受《中華兒女》雜志社記者專訪時透露,當時的福建省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賈慶林找他談話。“省委想讓你到寧德去沖一下,改變那里的面貌。寧德地區基礎差,發展慢,開什么會議都坐最后一排,因為總排老九嘛。福建省有九個地市,沒有實力,說話氣不粗。你去之后,要采取一些超常措施,把這個狀況改變一下。”
當時福建省委書記陳光毅和省長王兆國同志都很支持和鼓勵他。
上任后,他就面臨嚴峻考驗,他向《中華兒女》雜志社記者回憶道:“我去了以后,馬上就遇到通貨膨脹、經濟過熱,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要治理整頓,大氣候不利于采取超常措施。看到大家的心情是希望變,希望我來了以后帶著大家變,沒有看到我來了也是‘光棍’一條,不可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奇跡。所以,我只能講,治理整頓也是一種機遇,把大家心氣提一提。”
寧德地屬閩東丘陵,被當地人稱為“窮山惡水”,大家都在渴望改變。
他主要的思想是:“這時候不能炒熱。一般講,剛來的時候,說一些讓大家熱血沸騰的話很容易,趁大家的勁‘踢三腳’也容易,但是這個勁一挑起來,接著將是巨大的失望,我不能做這種事情。所以,我采取的辦法是小火燒溫水,常燒不斷火,有時還給添點冷水,而不是燒三把火。他們給我講閩東要干三件大事:開發三都澳港口、修建主溫鐵路、撤地區建市。我說,這些事要慢點來,因為我們的經濟基礎薄弱,不可好高鶩遠,還是要按實事求是的原則辦事,多做一些扎扎實實打基礎的工作。”
在寧德市規劃展示館的墻壁上,展覽著一張已泛黃的照片,這張1989年隆冬拍攝的照片反映了習近平在寧德任地委書記時的勤政。照片上,他扛著鋤頭,冒著嚴寒,意氣風發,率領著當地黨政干部參加南漈水利清污排障、修理水渠勞動。
改變寧德的經濟面貌,是組織上交給習近平的艱巨任務,也是一次鍛煉機會。在任職的兩年多時間內,他作為主政地方的“一把手”角色,他的到來確實為寧德帶來了巨大改變。
1988年,國務院先后批準蕉城、霞浦、福安、福鼎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1989年8月批準蕉城、霞浦、福鼎、柘榮、周寧、屏南、壽寧7縣 (市)列為對外國人開放地區;1992年11月批準寧德地區為全國“開放促開發綜合改革試驗區”……隨后寧德全部對外開放,經濟步入良性軌道。
寧德地區黨政干部至今保留著一個執政傳統——“四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據中新網記者報道,這源于習近平在寧德的探索和實踐,他當初希望借此改變當地黨政干部的工作作風。
為了深入基層,習近平跑遍當地的山山水水,在前任創下的基礎上,在他任期內,使寧德地區的脫貧率達到96%以上。
在任職寧德期間,他另一個讓當地老百姓稱道的就是“反腐敗”。
因為經濟落后,寧德當地稱為人生三件大事,蓋房、修墳、娶媳婦。黨政干部蓋私房成風,很多干部蓋房缺錢,就打起了以權謀私的主意。
他到任后,決心清除這些“擺在馬路邊的腐敗”。確定把“敢于碰硬,敢攻難點,抓反面典型,拔釘子戶”作為查處的突破口,剎住這股不良風氣。
這是一個龐大的人數,涉及到了2000多名官員,當時有人認為這樣做會得罪當地黨員干部,他卻不以為然。
他在地委工作會議上說:“這里有一個誰得罪誰的問題,你違紀違法占地蓋房,為一己之私破壞了黨的權威和形象,是你得罪了黨,得罪了人民,得罪了黨紀國法,而不是代表黨和人民利益查處你的干部得罪了你。”
據統計,習近平著手清理違規建房,當年1到9月即查處了441名官員,其中副處級以上18人,科局級77人,沒收4座房屋,拆掉5座房屋,罰款70.57萬元。
他鐵腕治吏在寧德政壇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瀾,但在當地民眾眼中,他又隨和、平易近人。
他并沒打算很早離開寧德,在任期間,他主抓四件事:一是解放思想,理清發展思路;二是培養一支好的干部隊伍;三是實實在在地抓扶貧;四是從閩東山海兼而有之的特點出發,念好“山海經”,抓好山海綜合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