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福建日報》在頭版繼續推出“牢記囑托,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系列敏言文章——《在“奮勇爭先”中踏上新的趕考路》,一起品讀>>
《福建日報》2025年1月16日第01版
山海迎親人,情深暖心間。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回到福建考察。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話語親切而又莊重,蘊含著黨中央對福建發展的長遠考慮和戰略指引,也是對新時代新征程福建發展戰略定位的再標定和戰略使命的再提升。
“敢為天下先”的福建人,面對挑戰,總能迎難而上,展現出驚人的韌性和創造力。
從宋代“東方第一大港”泉州出發,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見證了福建人的開拓精神;敢于挑戰未知并編寫《赴西洋水程》的航海家王景弘、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展現了福建人勇于探索的特質;改革開放進程中“松綁”放權和“晉江經驗”,印證了福建人不怕輸的勇氣和敢于贏的豪氣。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腳下,是欣欣向榮的土地;前方,是山水迢迢的征途。
鉚足干勁再發力。走上新的趕考之路,奮勇爭先是一張藍圖繪到底、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福建篇章的重要要求。
(一)
奮勇爭先,何以福建?
在這片熱土上,習近平總書記曾進行過一系列具有前瞻性、開創性、戰略性的探索與實踐。
“廈庇五洲客,門納萬頃濤”。廈門,中國改革的前沿,對外開放的窗口。這里是習近平同志當年到福建工作的第一站,“第一次直接參與沿海發達地區的改革開放”。
2024年10月1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考察,參觀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成果展。展廳序廳,一段視頻展現了廈門改革開放的非凡歷程。
展臺上,擺放著那本藍色封皮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30多年前,習近平同志牽頭,帶領十幾家單位、100多位專家教授和相關工作者組成課題組,形成的一份著眼廈門未來15年發展的戰略報告,鋪就了昔日寂寥海防小城的發展之路。
任福州市委書記期間,習近平同志親自主持編制了《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提出“海上福州”戰略,在我國沿海城市率先吹響“向海進軍”的號角。
這些頗具前瞻的探索與實踐,如同種子般深植于福建的土壤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生根發芽,綻放出燦爛的花朵。
鷺島蝶變,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浩蕩進程的一個縮影;福州改革向縱深推進,成為一座勇立潮頭的城市。跨越時空的戰略思想,展現出歷久彌新的全局意義、時代價值。
再看改革路。從1985年到2002年,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他在福建的改革探索和實踐有著穿越時空的意義。
福建多山、多林、多綠,但林業工作一度“只見林、不見人”。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赴率先探索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武平縣調研。他指出:“林改的方向是對的,關鍵是要腳踏實地向前推進,讓老百姓真正受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武平縣成為全國林改第一縣。
莆田的木蘭溪曾經水患嚴重。25年前,習近平同志指揮推動木蘭溪流域治理,通過“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統整治,讓老百姓告別了水患。木蘭溪成為全國第一條全流域系統治理的河流。
長汀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域之一。習近平同志先后5次赴長汀實地調研,持續推動水土流失治理。經過30多年攻堅克難,當地實現了“荒山—綠洲—生態家園”的歷史性轉變,創造了“長汀經驗”。
生態對福建有多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經這樣回答:“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
始終不變的是深情厚望,一以貫之的是信任重托。回首來時路,福建發展的每一步、每一程,都傾注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與厚愛,凝聚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心血與智慧。
何以福建?今天的“奮勇爭先”,飽含著對福建敢為人先膽識魄力和開拓創新奮斗精神的肯定勉勵,是對福建未來寄予更高期望、更大期許。
(二)
歷史川流不息,爭先步伐不止。
“奮勇”是姿態,“爭先”是心態。無論是在歷史還是現實中,“奮勇爭先”的精神都始終激勵著人們不斷前進、不斷超越自我。
奮勇爭先,何以是福建?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爭先,推動全省爭當高質量發展先行者,爭創改革開放引領地,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創造高品質生活幸福地,打造文化繁榮新地標,開拓高水平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這,既是時代賦予的使命,也是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
福建有基礎、有條件能夠爭先。福建歷來富有改革創新精神,很多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晉江經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三明醫改等一系列源自福建的改革創新成果,為福建爭先鋪設了堅實的基石。福建對外開放基礎好、優勢強,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發揮對臺獨特優勢和先行示范作用、打好新時代新“僑牌”上優勢突出。新福建十年建設成果豐碩,福建經濟總量連跨3個萬億元臺階,居全國第八位,人均GDP13萬元,居全國第四位。鞏固和擴大這些發展成果,就能把特色優勢更充分地轉化為發展勝勢。
福建有短板、有空間亟待爭先。當前,福建正處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諸多挑戰和問題,諸如科技創新主體的活力和動力不足,傳統產業的比重仍然較大,高能級創新平臺還不夠多,成果轉化質效還不夠高等問題,都凸顯了“爭先”的緊迫性。相較于廣東、浙江等近鄰經濟大省,福建還有差距。只有努力突破瓶頸,方能推動現代化建設各項工作提質增效。
福建有職責、有重任應當爭先。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讓人民群眾過上高品質生活。作為唯一一個所有省轄市人均GDP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書寫出更多關于民生、關于幸福的新篇章,推動新福建建設行穩致遠,這是“爭先”的應有之義。
福建有能力、有干勁做到爭先。谷文昌、廖俊波為我們樹立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表率;薪火相傳的紅色基因,為我們堅定理想信念、敢于擔當作為注入不竭精神動力;烙印在福建人心中的“愛拼才會贏”,為我們面對困難和挑戰不退縮、不氣餒提供了強大的奮斗激情。爭當排頭兵、勇做先行者,以實際行動詮釋“爭先”的內涵,對于福建而言,既是一種歷史傳承,也是一種時代擔當。
(三)
望遠山而力行,知不足而奮進。
奮勇爭先,不僅是一種精神狀態,更是一種實踐策略。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奮勇爭先,既要深思熟慮,又要腳踏實地;既要洞悉機遇,還要直面挑戰。
奮勇爭先,福建何為?
奮勇爭先,是對各項工作的整體要求,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對標一流、爭先進位”,要在改革開放上“彰顯擔當、創造經驗”,要在黨員干部履職盡責的實際行動中“銳意進取、開拓創新”。
“為”在深化改革中推進目標。
無論何種事業,皆需有清晰明確的目標作為指引,正如我們現在聚焦新福建建設宏偉藍圖和“四個更大”重要要求,扭住不放,久久為功。對標一流,向先進地區學習,要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來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
當前,我們抓改革開放,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比過去要求更高了。爭先進位,完善更好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長效機制,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深化公立醫院運行機制,推進林票規范推廣,這些都必須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上奮勇爭先,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才能爭創發展新優勢。
“為”在創新融合上引領產業發展。
我省實體經濟特色鮮明。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就提出要推動主導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成長、傳統產業升級改造,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向創新要活力、要動力、要出路、要效益。
新福建十年來,我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發展提速。然而,科技創新仍然是短板,怎樣把握傳統產業升級與高科技產業轉型的辯證關系?如何推動轉型升級的在地化和小步快跑式創新的連續性?思考不能停歇。爭當高質量發展先行者,必須在深度融合上下功夫,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特別是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發展。
“為”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
發展是一個整體、一個系統,需要各方面、各環節、各因素協調聯動。僅追求平衡,發展可能會缺乏足夠動力;完全忽視平衡,發展則又可能失衡偏重。
新福建十年來,我省持續推動山海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廣覆蓋開展協作,均等化水平走在全國前列;著力破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難”,實現生態和發展兼得。未來,我們仍需要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健全新時代山海協作機制,積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仍需要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激發綠色發展內生動力,讓百姓樂享高品質生活,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
“為”在傳承中實現守正創新。
傳承是為了更好地創新,只有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才是一種有根基、有內涵、有生命力的創新。福建文化多元、包容、開放,八閩大地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閩都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和朱子文化、媽祖文化、海絲文化都以各自的方式,展現著八閩文化的氣韻和風采。
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打造文化繁榮新地標,還有很多文章要做。比如,著力賡續紅色血脈和歷史文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閩派”文藝精品和文化品牌,發揮“數字福建”優勢為文化賦能。新傳播語境下,推動以文化人,講好福建故事,既要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又要讓傳統文化煥發時代光彩,讓歷史傳承與時代潮流融合共生。
做勇敢的改革者、創新的探索者、實干的踐行者,主動去闖、主動去創、主動去干。在八閩大地上,每一次趕考都凝聚著對更高目標的執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