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晚,華人指揮家、作曲家陳亮聲去世,享年89歲。陳亮聲女兒陳麗達向澎湃新聞記者確認了這一消息,“我親愛的父親陳亮聲安詳地離開了我們。斯琴高娃和我都陪伴在他身旁,祝愿他一路平安。希望他的藝術和音樂能被中國樂迷長久銘記。”
陳亮聲是著名演員斯琴高娃的丈夫,也曾是著名鋼琴家瑪塔·阿格里奇的前夫。
中瑞文化的交流使者
陳亮聲1933年出生于中國上海,1949年前往中國香港,1952年移居美國。
1953-1957年,陳亮聲就讀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伯克萊大學作曲系,畢業后再入普林斯頓大學深造,于1960 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
1964年,陳亮聲在瑞士日內瓦音樂學院學習指揮,1967年任日內瓦大學音樂總監,負責大學合唱團和室內樂樂團指揮。由于他對日內瓦大學合唱團的發展和瑞士室內樂的發展作出顯著貢獻,瑞士專門為其設立了唯一的“大學樂師”一職。
1972年,陳亮聲受教于羅馬尼亞指揮大師切利比達克的門下。
作為中瑞兩國文化交流的使者,陳亮聲為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少貢獻。
1982 年以來,陳亮聲曾經每年兩次到中國講學排練,曾為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上海交響樂團、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以及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附小講學排練。他還曾為西安、廣州等地的交響樂團,以及新影樂團、中央歌劇院、北京戰友文工團、黑龍江省交響樂團等藝術院團進行排練、演出。
1985年,陳亮聲帶領日內瓦大學合唱團到中國巡回演出。1987 年,中央音樂學院青年交響樂團經他三個月精心訓練后到瑞士演出,隨后該團又繼續到其他歐洲六國進行巡回演出,取得了空前反響,在該團的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2000年,陳亮聲被聘為中央音樂學院榮譽教授。2002年,陳亮聲將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第九交響曲》的原稿手跡影印件,贈送給中國國家圖書館,豐富了國家圖書館的館藏。此外,他還將自己珍藏的許多音樂資料捐贈給了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
陳亮聲曾擔任中國少年交響樂團的藝術指導,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青年學子。在他的指教下,中國的室內樂、四重奏、弦樂獨奏等在國際、國內的各大比賽中多次獲獎。
在國際樂壇獲獎的梁寧、傅海靜、胡坤、李堅等都曾受過他指導。胡坤在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中榮獲第一名時,就曾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寫信給陳亮聲,向他表示十二分的敬意和感謝。
如今享譽國際的上海四重奏,在初出茅廬時便和陳亮聲有過交集。那是1983年,上海四重奏剛剛成立,正在備戰英國樸茨茅斯國際四重奏比賽。國內當時的室內樂氛圍幾乎是零,老師丁芷諾每個禮拜都給他們上課,還會抓住每一個來學校上課的專家,幫他們把關,專家的身影里就有陳亮聲。
“現在回想起來,起作用的也就一兩個人,還不是外國人,比如陳亮聲老師,他是合唱指揮,在國外呆了很多年,作曲和指揮方面的造詣都非常高,幫了我們不少忙。”第一小提琴李偉綱對澎湃新聞記者說。1985年,上海四重奏在比賽上拿下第二名,風頭無兩。三十多年過去,這支老牌四重奏依然是上海的一張名片。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陶辛在上學時聽過陳亮聲的講座,“他能講地道的老派上海話。自稱所賣的‘膏藥’,是‘去掉重音’——那種在演奏音樂時莫名加入的非必要的重音,這是影響音樂的‘口音’的最重要因素。當時許多人還不太能理解,后來仔細體會下,還真是一貼‘膏藥’。”
和兩位著名女性的婚姻
因為和兩位著名女性的婚姻,陳亮聲也被更多人認識。
1959年,陳亮聲和阿格里奇在鋼琴家傅聰的引薦下認識,那時阿格里奇才18歲。婚后,兩人生下女兒陳麗達(Lyda Chen)。短暫的婚姻結束后,陳亮聲通過法律途徑獲得女兒監護權,直到陳麗達成年后,母女才團聚。
2019年5月、10月,阿格里奇連續兩次來上海演出,分別登臺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海大劇院,引起轟動。陳麗達也連續兩次以中提琴演奏家的身份坐在樂團,和母親并肩演出。
陳亮聲與斯琴高娃也是經人介紹認識。陳亮聲在一本掛歷上看到斯琴高娃,一見鐘情,托導演凌子風介紹。
“他到一個朋友家做客,看到一個有12個演員的掛歷,有劉曉慶、潘虹,12月份是我的一張照片。一個老太太就說,這個人啊,聽說脾氣大著呢,還喝酒。陳亮聲說,那又怎么樣呢,我看她蠻有味道的嘛。對方說,她離過婚啊,他說,離100次婚又怎么樣呢?”
斯琴高娃第一次見陳亮聲時,他已是花白頭發。無論在拍戲、排練還是生病住院,他都會捧著一束鮮花出現在斯琴高娃面前。斯琴高娃被陳亮聲的體貼關懷打動,1986年遠嫁瑞士。那一年,斯琴高娃36歲,陳亮聲53歲。
“他跟前妻離婚以后,就帶一個女兒,在又當爹又當媽的前提下,再去深造音樂,跟卡拉揚的同學切利比達克在意大利學指揮。他為女兒不敢再娶妻,差不多20年之久。我覺得這個男人了不得,好像萌生了對他的一種信賴感。”接受曹可凡采訪時,斯琴高娃曾經講述她為何會放心托付終身。
結婚后,斯琴高娃在國內拍戲,和丈夫聚少離多,但這沒有沖淡他們的感情。
2006年2月,斯琴高娃導演兼主演的話劇處女作《月牙兒》來到上海,陳亮聲也“婦唱夫隨”來到上海。排練廳里,素面朝天的斯琴高娃佝僂著背,倚著一根拖把柄,嗓音低沉、舉步踉蹌,短短幾個場景,老舍筆下舊社會的底層婦女形象躍然臺上。排練過程中,一位白發老者靜坐一隅,自始至終含笑注視,他就是陳亮聲。
澎湃新聞記者還記得當時的情景,斯琴高娃面對記者的問題,總是三言兩語輕輕帶過,不喜多言,惟獨說起丈夫,卻總是贊不絕口。這位比她年長近20歲的音樂家,在“陪練”過程中,還一不小心兼職了“藝術參謀”,引來整個劇組的尊敬。
由于每次排練必到場,陳亮聲不時會提出自己的意見。身為上海老克勒,陳亮聲對那個時代的一切風俗都有深刻了解,不時還給演員講解老北京的掌故,諸如鳥籠的玩法。
劇組的執行導演欒景泉說:“陳先生是個極其淵博的人,他對人生的感悟、對藝術的理解,使他出的點子往往讓我們意想不到,很多重要場面,都是他點化而成。”劇中,有一場戲是蟲兒媽走投無路,為了讓女兒繼續上學,決心出賣肉體的戲,一般的處理是雷電交加烘托絕望情緒,而陳亮聲則提出用簫聲和木魚,作為背景音效,一下讓劇組“茅塞頓開”。
斯琴高娃排練,陳亮聲始終不離左右,劇組所有成員當時無不欽佩。斯琴高娃說,“我先生是我無形的后盾,他做的事情這輩子都讓我感動。”
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