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雖已成年卻凡事依賴媽媽,認為媽媽說得都是對的,儼然一副離開了媽媽就沒法獨自生活的狀態,這樣的人也被成為媽寶男或媽寶女。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1.0%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媽寶男,57.5%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媽寶女。66.5%的受訪者認為造成媽寶男和媽寶女的原因是家庭過于溺愛。選擇另一半時,58.3%的受訪者不愿意找媽寶男或媽寶女。71.0%的受訪者建議家長在教育中要學會適時放手,不過多干預孩子的人生。
受訪者中,00后占1.0%,90后占26.7%,80后占49.5%,70后占16.5%,60后占5.8%。
66.5%受訪者認為家庭過于溺愛造成了媽寶男和媽寶女
“我媽媽朋友的女兒跟一個男生處對象,有一次過年的時候這個男生帶女朋友回家,但因為他媽媽嫌女孩子個子矮,就要趕女孩子回家,這個男生卻沒有任何意見。”在北京某高校讀研一的侯潔英說,除了完全聽媽媽的,還有一種“媽寶”,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我有一個高中同學不會套被套,她媽媽就來宿舍幫她整理床鋪”。
調查中,61.0%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媽寶男,57.5%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媽寶女。
就讀于東北大學的大四學生王珊,覺得經濟上依賴父母還算正常,但如果精神上也依賴父母就很“媽寶”了。“有一次我們班上個別學生遭遇了詐騙,在大家非常焦慮的時候,班長給他媽媽打電話,問這種情況該怎么辦。”王珊說,大家覺得班長的這種行為很“媽寶”。
中南大學社會學教授董海軍說,媽寶男和媽寶女是青年或者中青年社會化、獨立性不夠的一種表現。
媽寶男或媽寶女有哪些特征?55.7%的受訪者指出其精神不獨立,任何事情都要征求媽媽意見、跟媽媽報備;54.9%的受訪者認為其生活不獨立,缺乏自理能力;52.5%的受訪者指出媽寶男或媽寶女心理上非常依賴母親。其他特征還包括:工作、感情父母包辦(32.0%);喜歡被設定好的生活(30.3%);盲目順從,不敢違背母親的意愿(30.9%);很脆弱、受不了打擊(26.8%);責任心不強(18.2%);自私,認為父母的付出理所應當(17.1%)等。
在上海某私企工作的技術人員張家碩覺得媽寶男或媽寶女的主要表現是過度聽從父母意見,比如接受父母的包辦婚姻。“通常媽寶男或媽寶女的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孩子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甚至認為聽從父母的意見就是孝順”。
對于造成媽寶男和媽寶女的原因,66.5%的受訪者認為是家庭過于溺愛,48.3%的受訪者歸因于母親非常強勢,46.3%的受訪者認為其從小缺乏獨立性教育,29.3%的受訪者認為是因為父母關系不和諧,22.9%的受訪者指出其成年后對自我成長的關注不夠。
王珊覺得“媽寶”現象跟很多人是獨生子女有關,當家里只有一個孩子時,父母就會很溺愛孩子。此外,學校教育沒能針對這種問題及時糾偏,也會加劇這種現象。
“曾經看過一個電影《孔雀鎮》,講的是男主角在母親的控制下長大,導致了他壓抑和自閉的性格,過著十分扭曲的生活。我覺得‘媽寶’的現象跟母親的強勢有關。”侯潔英說。
董海軍認為導致“媽寶”現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視以及子女數量的減少,使得父母將過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其次,家庭和學校在青少年智力教育上花費了太多時間,擠占了他們的社會生活教育。同時,家庭與學校不敢冒風險讓青少年去獨立決策,使得他們缺乏獨自做主的機會。最后,女性的家庭地位提升,特別是女性對下一代子女教育的影響力提升,再加上互聯網可以讓家長隨時影響監督子女,這些都容易導致媽寶男和媽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