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退貨,莫見“碼”就掃
雙十一過后進入集中收貨期,市民如遇客服溝通請仔細甄別,到付包裹需核對寄件身份
對于“剁手族”來說,雙十一過后,幸福的包裹月正式開啟了。從阿里發布的數據來看,雙十一當天,長沙網民僅在天貓就貢獻了24.32億元,金額之高除了令人咋舌,也引起了個別不法分子的覬覦。
去年雙十一期間,長沙的陳女士就報警稱其在網上購物的時候,有人冒充某寶客服叫其進行認證,并發來一個二維碼,陳女士在掃了二維碼之后被盜1000元。
最近也有不少市民向記者反映,在購物之后遇到了“奇怪”的現象,懷疑有的是不法分子挖的陷阱。這其中有哪些常見的“套路”?應該如何防范?記者對此進行了梳理,提醒廣大市民朋友別中圈套。
套路一:退貨時“客服”發來假鏈接
“雙十一的時候搶了一個保溫杯,周一收到貨了,但不是我要的那個顏色,”家住星沙的蔣先生告訴記者,當他聯系商家想要更換,卻被告知已經沒貨了,無奈之下只能要求退款。“很快就收到了一條短信,信息里有個鏈接,讓我點進去領取退款。”
蔣先生剛想點,卻發現這條短信的號碼是個138開頭的手機號碼,感覺有點不對,“后來我又去問客服,客服卻說沒發過,我收到的是假信息,幸虧沒有點進去。”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市民陳先生身上。在購買了某品牌的皮包后,他突然接到“網店客服”的電話,對方報出了陳先生的姓名和貨號,信息都準確無誤。“這個‘客服’說我的包有質量問題,需要召回,對我的損失雙倍賠償。”陳先生隨后收到了一個退貨地址和退款鏈接。楊先生的妻子感覺有些蹊蹺,就找到該品牌的官方客服咨詢,結果被告知商品根本沒問題,他們也沒發出過召回的公告。
商家提醒:消費者在交易中不要輕易使用網購平臺指定以外的聊天工具溝通,不要輕信自稱“客服”的聯系人,遇到可疑情況,可撥打購買商品的官方咨詢電話進行求證。
套路二:包裹“丟失”求賠償卻被騙
梅女士從事微商。前不久她在網上購買了一個行李箱。等了好幾天沒收到貨,于是,她撥打了物流快遞員的電話,但無法接通,便與淘寶賣家聯系,對方表示會盡快催促快遞公司把包裹送到。
當天下午2時多,梅女士接到一個陌生來電。“他自稱是快遞公司的工作人員,還把訂單編號報了一遍。”梅女士說,對方稱她的包裹因快遞員的疏忽遺失了,之后會有工作人員聯系她并進行賠償。隨后對方就發送了一個二維碼給梅女士,告訴她可以通過網上銀行卡轉賬,掃描二維碼查看理賠程序,最后一步無需密碼,他們直接把賠償金轉賬給她。梅女士說:“我掃了二維碼后,輸入信用卡號,確定完成程序后幾秒,立即收到支付寶和銀行的手機短信提示,消費了14700元。”支付寶交易詳情顯示,這筆錢被用于某網絡公司的游戲充值。
商家提醒:快遞公司不會直接跟買家聯系,發生包裹丟失的情況后,公司不會越過賣家,直接跟買家聯系,即使要賠償買家,也要經過賣家同意。
套路三:到付之后發現被調包了
除了這種退款、退貨的套路,“貨到付款”類的騙局,屬于非常不容易被察覺的。市民田先生的遭遇很有代表性。“當時接到一個電話,說是我有個快遞到了,而且標注了是‘重要文件’。”他回想起來,最近確實有一個對接的公司要將文件快遞過來給他。不過,這快遞員也說了,因為這個文件是“到付”,所以他需要支付39元。當時沒多想的田先生就讓前臺墊付了這筆錢。
可當田先生拿到包裹卻發現,寄送方為北京朝陽的“陳先生”,這讓他感到很困惑,因為自己似乎與這位“陳先生”沒有打過交道,而等他拆開時發現自己被騙了,因為里面只有幾張廢紙。
快遞公司提醒:市民在遇到有“到付”的郵件或快遞時,一定要仔細辨別,尤其是要核對包裹上的寄件人信息,最好能與寄件方電話聯系,避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