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數十名商家退出京東商城 平臺化發展遭遇嚴厲考驗)
在以“流量為王”的互聯網時代,擁有流量優勢的電商平臺自然擁有更大的話語權,進入平臺的商家們也很糾結,遇上大促銷,要么含淚退出,要么賠錢賺吆喝。
“雙11”來臨之際,電商平臺與商家之間的關系問題又一次受到市場關注,法學界知名律師和學者為此還召開了一次研討會,引發業界對此事的關注。
9月初,燈飾公司紅品愛家發布《紅品愛家不忍京東霸權退出聲明》,認為店鋪應有的自主經營權、管理權和自主定價權等受到平臺侵害,所以要退出京東商城。京東認為,紅品愛家這一聲明侵犯了其名譽權,將紅品愛家訴諸法庭,目前法院已經受理。紅品愛家代理律師喬春透露,目前雙方已經在法院交換證據,等待開庭。
此事引起法學界重視,業界認為這涉及電子商務反壟斷法等各方面的盲區。紅品愛家表示,店鋪是商家自主的主權,商家擁有自主選擇渠道商、管理和經營店鋪、參與電商平臺活動、維護產品定價體系的自由,并強調這種自由是不應受到任何渠道商或平臺侵害的。而京東公關部人士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商家在平臺進進出出是正常的商業行為。業務部門正在備戰‘雙11’,無暇顧及這方面的事情,一切等法院的判決。”
頻繁退店為哪般
近期,宣布從京東平臺退出的商家還不只紅品愛家這一個孤例。如果說紅品愛家退出的原因表述得相對模糊的話,中山世源燈飾公司在官方微博聲明,關于退出京東平臺的原因表述就更加清楚了。中山世源稱,“京東在未經通知和征得同意下,鎖定商品后臺和庫存,導致無法進行商品下架和減少庫存調減操作。”為了維護品牌的定價體系和權利,世源燈飾選擇從9月5日起退出京東平臺,下架所有商品。
除了兩家燈飾企業,還有多家企業對京東行為表示不滿,早在今年6月京東年中大促銷時期,有報道稱,部分商家表示遇到被京東“強拉會場”、“鎖定后臺”、“鎖定庫存”等情況。
除了燈飾等家具外,服裝類商家也面臨類似的問題。
2017年6月18日夜間,著名服裝品牌裂帛創始人湯大風宣布關掉京東店,并發表公開聲明稱:“6·18年中大促期間,裂帛未申請參加京東女裝會場活動,但京東強行將裂帛放入會場,并施加由商家承擔的3.8折優惠券”,“為防止更加巨大的損失發生,裂帛不得不提出關閉京東旗艦店的決定。”
不過京東方面對相關聲明表示并不認可,對世源燈飾,京東方面表示,因該公司產品質量等問題主動關店,而對某些服裝產品,則表示其售價在京東平臺高于其他平臺(因此才要求打折)。近日,京東對發表退出聲明的紅品愛家發起訴訟,指其侵犯了京東的名譽權。
此次糾紛還在走法庭程序,誰是誰非未有定論,不過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自今年下半年以來,多家知名企業退出了京東商城,包括韓都衣舍、江南布衣、太平鳥、真維斯、GXG等40多家國產知名服裝品牌的官方旗艦店從京東平臺上消失。有媒體報道稱,據不完全統計,在此之前,還有30多家燈飾企業從京東退店,自今年8月起,撤離京東的服飾品牌已有44家,家居家裝品牌已有數十家。
平臺競爭激烈
京東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一向較為正面,物流迅速、銷售的東西物美價廉,但近年因為促銷而和商家發生糾紛的事情也時有發生。至于這些糾紛背后的原因,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哪個平臺上也有商家進出的情形,但今年鬧成這樣,不排除是企業站隊的原因。
京東公關部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商家面臨二選一的問題,有些商家可能在天貓上銷售不錯,自然會選擇退出京東。去年“雙11”期間,很多家居建材品牌被平臺要求站隊,也曾一度引發平臺鎖定后臺的沖突。
對于服裝品牌退出京東的原因,據業內人士介紹,服裝類商品講究個性化,尤其是女性服裝,天貓和淘寶作為平臺,商家眾多,同時消費者也眾多,但京東以自營電器起家,服裝品牌相對較少,因此,消費者也較少選擇在這個平臺上購買,因此這一品類上,京東并不具備優勢。
今年3月,在京東家居家裝戰略發布會上,京東提出將在五年內成為線上線下第一的家居家裝零售渠道。此后,天貓電器美家也發布戰略重點布局家居建材品類。兩大平臺在家居建材領域的比拼正面展開。
有分析指出,目前,京東自營并不賺錢,尤其是家電、3C數碼這些品類。京東商城主要靠第三方賣家營業額返點和平臺使用年費賺錢。數據顯示,2016年四季度,京東自營和第三方交易總金額分別為1150億元和950億元,第三方交易額占比達45.3%。2017年二季度,第三方交易額回落到41.8%。對此,京東希望第三方平臺加大促銷力度,以便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就不難理解了。
電商平臺發展之道
在中國市場中,零售商與供貨商之間的博弈已由來已久,格力電器曾與國美產生激烈的矛盾并對其斷供,康師傅方便面也曾與家樂福產生矛盾斷供。據媒體報道,有些商超進場費等各方面收費非常高,進場商家完全處于虧損狀態,并且商超還不斷增加各種費用,因此許多商品不得已只能選擇退出。
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電商渠道在銷售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商家與電商平臺間的零供矛盾也日漸突出。
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張效羽告訴記者:“權利與義務對等,早年沃爾瑪也曾發生過與供貨商之間的矛盾,但消費者在沃爾瑪買一個假貨,責任由沃爾瑪承擔,不是由廠家承擔,責任很清楚。京東如果像沃爾瑪一樣,也可以鎖定庫存、鎖定價格,如果有因侵犯消費者權益問題而產生了責任,京東是否會承擔問題?”
電子商務專家曹磊認為,平臺上商家進進出出應該是平常的事,有些企業退出應該是引流不夠,優勢品類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有些也確實因為平臺強制關掉后臺所致,不同的平臺,管理和服務文化也不一樣。
畢竟,在以“流量為王”的互聯網時代,擁有流量優勢的電商平臺自然擁有更大的話語權。但此次風波引起這樣的反響確實少見。京東是否應該從維護品牌的角度考慮如何避免這一情況惡化?對此曹磊認為,京東需要合理處置好這一矛盾,否則會引起效仿,因此應該把精力放在對客戶的吸引力和流量上來,導流給商家,精準匹配,并做好對接工作。一定要與商家共贏,而不是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