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年輕人的知識面、信息量比我們那時強多了,但年輕人的特點還是一樣:把事情想得很簡單。有一次,一個年輕人從福建來找我,說自己大學畢業六七年了,一件事都沒成功。他是性子急了,目標定得很高,想“今年一步、明年一步,步步登高”。我對他說:你才整了六七年,我種果樹10多年了,你急什么?
記者:您創業就從來不急嗎?
褚時健:我們開始時,眼前是一棵這么高的小樹(伸手在膝蓋的高度比劃),還有滿山紅土。我開始也急,也想馬上成林、馬上有利潤,種了兩年樹,還是滿山紅土,(橙子銷售)到了2007年還不好辦。但是我歷經幾十年,在進入七八十歲時,就有點耐心了。現實教育我們,果樹每年只能長這么高,肥料、水源等問題都是原來想不到的,所以急不得。
記者:您在農業技術方面的積累,此前幾乎為零,為何認為自己能超越有經驗的農民和有知識的農業專家?有沒有做好“種橙子失敗”的打算?
褚時健:那是要想的。一件事,一點不懂,我不敢干。我學了七八成,有七八成把握,才敢干。我考察了水果市場,外地運來的冰糖橙很貴,本地的便宜,但產量少。我就想,除了天災,總能整成。
2
“跌得越低,反彈力越大”
記者:青年中創業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有能力承認、承受失敗。您怎么看?
褚時健:年輕人現在不過二三十歲,人生歷程還很長,要二十年年見成功。也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做大事業。困難多,搞好一點,信心就大一點,只有這樣走,一步一步來。比如橙子,只要一公斤能賺一分錢,上萬噸就能賺多了。你想心急,就做不成。
記者:您說要二十年見成功,但很多年輕人想“賺筆大錢,一勞永逸”,您怎么看?
褚時健:以前有不少人在社會變動的時代抓住機會,一下發了大財,比如搞房地產。還有人靠親戚、靠父母,現在財富很大,我也認識。但現在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即使是靠機遇、靠父母,我也認為他將來守不住。
記者:在您看來,現在對年輕人來說機會還多嗎?
褚時健:國家要轉型,始終要靠人來破解難題。年輕人兩下整不成,就想散場算了?這不行。要堅持下去,莫怕苦,多動腦筋。
腦子不活也不行。我老伴就說我,如果擱一塊地在我面前,它為啥比兩邊的地產量好?別人不關心,我看到了就一定要研究。人不去試,方法不會出來,一點點摸索才出來。機會始終是有的,你不注意,它就過去了。
記者:有人說您這十二年來種橙子是“觸底反彈”,您自己怎么看?
褚時健:跌得越低,反彈力越大。
記者:很多人都問過您的“觸底反彈”秘訣,想取經,您都怎么回答?
褚時健:種橙子的人不少,但今天可以說,要像這樣種好上千畝的還不多見。有的人來我的果園看了一次,回去就開了八九萬畝的新果園,但我看來,基礎沒打好,后頭要吃虧。
像今年我們碰到的難關,十幾年沒遇過。連續高溫一個多月,果子都被曬掉了。但你看我們的五條管道從對面大山來,面對高溫,果園有水維持。別的果園如果基礎不好,損失就大。而我們還能保住和去年一樣的產量,就是因為農業基礎打實了。
這個也是年輕人最難理解的。人在年輕時,要先學會吃苦,要實實在在掙錢,才能拿得住。就像搞農業,如果你質量搞不好,經過一個周期,10元資產就變8元了。
記者:現在賣什么都講“互聯網思維”,作為80多歲老人,您“跟潮流”嗎?
褚時健:電子銷售現在挺火,但我曉得,如果這時候頭腦一昏,質量下去了,很快就會垮。
記者:開始種橙時,您已經74歲了。回頭去看,如果種橙失敗,您還會考慮再一次創業嗎?
褚時健:我還真想過,就是養羊。我就想,云南氣候條件比出產羊肉的西北地區溫暖濕潤,怎么不能養?我也認真研究過新西蘭、澳洲的氣候條件、羊種、牛種……但沒想到80歲以后,這兩年身體和精神狀態下降快,不如以前了。現在看,這輩子只能在山里種橙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