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照片,北京,2017年12月17日 實現歷史性變革 邁向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工人在北京建工集團城市副中心A2工程工地施工(9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 李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歷程,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18年經濟工作。會議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追求高質量,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要求。同時,會議也對如何部署和落實高質量發展,給出了明確的要求。
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有著如下表述:明確了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是“實體經濟”,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兩大原則,推動經濟發展的三大變革,即“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目標。
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要建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考核體系——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會議還做了8項重點工作的部署,包括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提高質量意識。只有形成人人重視質量、人人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才能生產高質量的產品、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其次,要制定和完善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法律法規、標準和政策。再次,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公平競爭、統一開放的市場中,市場主體只有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才能實現長遠發展;只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才能提高效益,形成市場競爭力。
對于下一步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如何搭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建議,貨幣政策要助力高質量發展,比如通過貨幣政策的制定和調整,引導金融機構和資金向體現高質量發展的領域和行業集聚和傾斜。從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方面看,應積極推動我國產業由傳統產業轉向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此前新華社評論員文章曾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作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是檢驗發展質量的試金石。
本次會議也罕見地從各個層面做出細化的要求:從“要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三大轉變;到“高起點、高質量編制好雄安新區規劃;支持東部地區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城市群質量”的區域發展規劃;再到解決好“嬰幼兒照護和兒童早期教育服務;性別歧視、身份歧視;網上虛假信息詐騙、倒賣個人信息”等民生關切問題……充分體現了既著眼經濟結構調整,又心系百姓關切的政策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