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時記者了解到,盡管內窺鏡手術和保乳手術已經取得非常好的療效,但是要說明的是,無論是內窺鏡手術還是保乳手術,必須是早期的癌癥患者。“早診早治”才是抵御癌癥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王靖:早期的,一期的病人生存率在90%以上,基本大部分以上是不影響生命的。但是我不是剛才說了么,因為早發現了以后,保持這個外形對你的心理打擊是小的,你晚發現了全切了,對你的心理障礙當然不是一個治療的問題了,她后續還有一個心理的問題。
無論是內窺鏡手術還是保乳手術,必須是早期的癌癥患者。“早診早治”才是抵御癌癥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2005年開始,中央財政開始正式支持在部分癌癥高發的農村地區開展針對我國農村高發的食管癌、胃癌、鼻咽癌早診早治工作,2009年,我國在全國31個省份的農村婦女中開展乳腺癌和宮頸癌的兩癌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2012年,中央政府在全國各城市開展重點癌癥的高危人群評估、癌癥篩查和衛生經濟學評估,一系列早診早治工程的推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篩查出了一大批早期的癌癥患者,為這些癌癥患者的治療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早診早治項目辦公室主任代敏:我想最理想的狀態還是由政府來指導,由醫保來支撐的這樣的一個全民的防癌體檢機制的建立。就是以醫保為支撐的全民覆蓋的這樣一個癌癥早診早治和篩查的一個體系,如果是那天的話,我想中國老百姓就會比較受益。
除此之外,多學科會診也成為現代醫學創新中另一亮點。
現場:對小的病灶我們再考慮局部治療……
這樣的會診大會都會定期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召開,這樣的會議聚集多家醫院的內科、外科病理科、介入科、放療科、影像診斷科等多名頂尖級專家,他們會對病情復雜的患者進行會診。6月4日,這次會診正在針對一位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病情進行分析討論,目的是確定該患者的最佳的手術時機和方案。
蔡建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2012年,在他的組織下,多學科醫生和專家定期查房協作組成立,這種交叉、整合、集中的診療模式能最大程度地為腫瘤患者提供合理、高效的醫療服務。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蔡建強:現在經過多科協作之后,這種腫瘤的效果都非常好。就說一個結腸癌肝轉移,過去我們沒有經過這樣的團隊,他三年的生存率只有百分之十幾,現在經過我們多學科團隊這樣一個努力之后,他現在的三年生存率已經達到了50%。
早診、早治,是我們的記者在腫瘤醫院采訪時聽到的最多的兩個詞,一個早期的癌癥手術,在過去必須要開刀手術,如今使用內窺鏡就可以完成,而且治療效果與常規手術沒有兩樣,這就是醫學創新給我們帶來的福音。現在這樣的內窺鏡手術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已經覆蓋到喉癌、食道癌、胃癌、肝癌、結腸癌、直腸癌等多個癌癥手術。而對于那些乳腺癌的患者,目前也大多在采取保乳手術治療,盡最大的可能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癌癥患者來說,很多都是這樣的情況,一發現就已經到了中晚期,淋巴腫大,全身多器官擴散,在無法實行微創手術的時候,只能采取常規手術,然后放化療。而現實的情況是,很多患者在手術、放化療后不久,體內的癌細胞開始轉移。
中國原創抗癌藥引全球關注 打破國外壟斷 價格便宜20萬!
2015年5月22日,一則新聞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抗癌新藥西達本胺獲準全球上市。這不僅意味著我國有了自己原創的抗癌新藥,同時,對很多中晚期癌癥患者來說,這就是一個救命的藥。
微芯生物公司總裁魯先平:在美國、歐盟的話,腫瘤患者五年的平均死亡率在10%到25%之間,而在中國超過了50%,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缺乏創新機制的這種治療藥物。
這就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抗癌新藥-西達本胺,研發單位是深圳一家名為微芯生物公司的企業,總裁魯先平是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分子生物學與腫瘤生物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藥理系博士后。
魯先平:因為我在讀博士的階段是在腫瘤醫院,住在急診樓,每天晚上和凌晨我們都可以聽見病人家屬的哭聲,我們知道一個生命走了。同時盡管我們讀了六年的博士,仍然感到無能為力,所以這個是當我們在國外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學習、工作后,感覺到羽翼豐滿了,能夠讓我們真正去從事,能夠幫助患者治病救人這些工作。
2001年,從美國回來的魯先平和另外5名從國外回來的博士,在深圳創立了微芯生物科技公司,研發的目標就是找到一種抗癌的藥物。魯先平和他的團隊經過十年研發,數十萬次的實驗,終于研制出這種專門抑制腫瘤細胞擴散轉移的原創化學新藥—西達本胺,這個藥物最大的功能是,用來對抗極易復發的外周T細胞淋巴瘤。
魯先平:這個代價是十年左右的研發時間,那么將近10億美元以上的研發成本。
T細胞淋巴瘤是惡性程度非常的高的腫瘤,這種病在我國的初發和復發患者每年約為5萬人,五年存活率僅為25%。那么抑制腫瘤細胞擴散轉移的西達本胺與其他的抗癌藥品有哪些不同呢?西達本胺的抗癌原理又是什么呢?魯先平告訴記者,數十萬次的實驗中,他們發現了一種高分子物質——酶,幾乎所有細胞活動都需要酶的參與。西達本胺通過精確控制與腫瘤細胞活動密切相關的4種酶,就可以激活人體內抗腫瘤細胞的免疫功能,控制腫瘤復發和轉移。當年66歲的石磊就是T細胞淋巴瘤的一位患者,當確診時,石磊的病情已到了晚期。
患者石磊:覺得自己這次可能這關也熬不過去了。
癌細胞在石磊的身體里瘋狂地增長。恰在此時,魯先平研發的西達本胺正好進入臨床階段。石磊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開始服用西達本胺,幾個月后,石磊神奇般地活了下來。
患者石磊:吃這個藥我一直保持現在,可以說精神各方面還旺盛著呢
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抗癌新藥西達本胺在我國成功上市,打破了抗癌藥物被外國藥企一統天下的格局。中國成功自主研發抗癌藥的消息一經發布,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時代周刊、福布斯等雜志用大量篇幅進行報道,引起了轟動。西達本胺也成為我國首個授權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原創新藥,14年前,中國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制藥企業,達7000多家。中國藥企的制劑生產能力全球第一,原料藥生產能力全球第二,但是盈利水平非常低。究其原因,就在于更多的是模仿,缺乏創新。
魯先平:當我們回來創業的時候,其實中國的醫藥市場,98%都是仿制藥,那么創新的腫瘤藥是特別的缺乏。
采訪時記者了解到,包括微芯公司在內,全球僅3家企業在生產同類藥物,其中兩家在美國,每月治療費用分別為28萬元人民幣和14萬元人民幣。而相比之下,西達本胺每月費用為2萬多元人民幣。如今由微芯公司研制的另一種專門針對乳腺癌的藥物已經進入臨床三期,一旦審核通過,那么這款抑制乳腺癌耐藥性和轉移復發的新藥將攻克這一世界性難題,續寫他原創新藥的傳奇。
魯先平:在我們進行申請之前要準備好。因為一旦我們的最終臨床三期結果,是能夠對于這種轉移耐藥的患者有效的話,是一個非常大的貢獻。對我們這一類的腫瘤患者非常管用,所以說我們希望盡快地讓這個新藥申報,到藥監局,我們能夠盡快爭取上市。
就在魯先平為新藥上市做準備的同時,另一家抗癌藥物生產企業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也在為他第二代治療肺癌藥物進行臨床觀察,處理完手頭工作,他便趕到浙江省腫瘤醫院了解情況。
醫生:藥天天有沒有吃?
患者:吃了。
醫生:有沒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
患者:沒有。
醫生:那肚子呀什么的?
患者:沒有,很好的。
丁列明:吃了幾天了?
患者:吃了兩年半多了。
躺在病床上的這位患者是在2012年被確診為肺癌晚期,當時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頭部,病情較為嚴重,生命危在旦夕。她所患的肺癌被稱為“靜悄悄的殺手”,早期、中期發病很難發現,一旦發現便已到晚期,所有的醫療手段均無明顯效果。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化療藥出現。“寧可錯殺三千,不能放過一個”,化療藥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良性細胞也被大量殺死,副作用極大。
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所以理想的治療藥物,當然能夠把腫瘤細胞分開,我只能殺腫瘤細胞,對正常細胞沒影響,這個就是所謂我們要新開發的一代藥物,就是靶向治療。
與魯先平一樣,丁列明也是在美國攻讀完博士學位后,拉著幾個海歸踏上了回國研發原創新藥的征程。在美國讀書期間,丁列明同樣發現我國針對惡性腫瘤自主研發的新藥寥寥無幾,絕大部分是仿制藥,抗癌藥物基本被國外壟斷,藥價十分昂貴。
丁列明:要解決老百姓的用藥需求問題,光靠仿制這條路也是不夠了,必須有自主研發的藥,來打破他們壟斷,把價格降下來,用我們自己的東西,自己的產品,讓更多的百姓,讓我們的病人用得起,用得上。
就這樣,幾個回國創業的海歸,在租來的簡陋的實驗室開始了抗癌藥物的研發。對于這批熱血歸國博士,國家給予多方面的關愛和支持:埃克替尼項目被列入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火炬計劃”、“863計劃”、“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浙江省和杭州市“十一五”重大專項等支持。 2011年丁列明和他的團隊用10年時間,研發成功世界第三個、中國第一例治療肺癌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埃克替尼,從而結束了我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
丁列明:我們不可能老是依賴進口,所以我們這個產業永遠都會在別人的后面。
2011年丁列明和他的團隊用10年時間,研發成功世界第三個、中國第一例治療肺癌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埃克替尼。
迄今為止全國已有近6萬名晚期肺癌病人服用凱美納,其中6000多名晚期肺癌病人服用凱美納,疾病控制率79%,治療有效率34%,不良反應明顯低于進口藥。截至2014年底,凱美納累計實現銷售超15億元,稅收超4億。
丁列明:無論從市場的角度,無論從我們研發的能力的角度,那么應該說中國已經越來越被國際的同行們所認可,那么應該我們也看到我們中國的自主研發的新藥的能力也在加強,項目越來越多。
半小時觀察:
據衛計委調查表明,目前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約為312萬例,平均每天確診8550人,每分鐘就有6人被診斷為癌癥,平均10秒鐘就有一人確診,每年因癌癥死亡病例達270萬例。攻克癌癥是世界性的的難題,全球的科學家們正在為攻克癌癥不斷地做出努力。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癌癥日,今年的主題是癌癥防控目標,實現并不遙遠。癌癥防治是一項很艱巨的任務,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整個防控工作的指導,國家衛生計生委正在研究制定2016-2025年癌癥防治中長期防治規劃,對于那些符合成本效益的早期癌癥篩查、干預和適宜技術,我們在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要加大整個推廣力度,使更多的百姓能夠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