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華社 深圳商報
核心提示:
10月30日上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召開情況介紹會,有關專家就神舟八號發(fā)射任務有關情況進行了介紹。據專家介紹,今天上午,火箭將實施加注,而火箭一旦加注燃料,就進入了不可逆轉程序,這其實也意味著發(fā)射時間基本確定。天宮一號昨晚也建立倒飛姿態(tài),為交會對接做好了準備。
【動態(tài)】
天宮昨晚倒飛等“神八”
10月30日19時34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精確控制下,天宮一號偏航180度,建立倒飛姿態(tài),這標志著天宮一號已為實施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做好了準備。
據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主任陳宏敏介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自9月29日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升空后,在地面指令引導下,先后完成了多次軌道控制和平臺在軌測試工作,于10月30日進入距地面高度約343公里的近圓形交會對接軌道。根據各項遙測數據監(jiān)視判斷,天宮一號飛行正常、姿態(tài)穩(wěn)定、能源平衡,各項試驗進展順利,具備執(zhí)行首次交會對接的條件。
倒飛的天宮一號將對接機構的一頭朝向“神八”飛來的方向。當“神八”與天宮一號之間的距離只有20公里時,兩者身上裝置的許多近程敏感器就會發(fā)生作用。隨著距離越來越近,敏感器就會感知到對方的存在,傳回地面的控制數據就會越來越精確,以便于地面測控人員的測控。“神八”在接近天宮一號的同時,將四次“剎車”,最后以0.2米/秒的相對速度與天宮一號“合體”。
根據任務計劃,神舟八號飛船發(fā)射入軌后兩天內完成與天宮一號的第一次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組合體飛行12天左右,擇機進行第二次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結束后,飛船于一天內返回地面,天宮一號將升軌至自主飛行軌道,轉入長期運行管理模式,等待與神舟九號、十號飛船的交會對接。
【解讀】
加注意味發(fā)射時間基本確定
據了解,神舟八號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飛船軌道艙前端安裝自動式對接機構,具備自動和手動交會對接與分離功能。發(fā)射神舟八號的火箭為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
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較長征二號F火箭有三大改進:運載能力和入軌精度大幅度提高,火箭的可靠性也有很大改善。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副總設計師張智稱,目前,火箭加注前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10月31日上午,火箭將實施加注,加注約需6~7個小時。而火箭一旦加注燃料,就進入了不可逆轉程序,這其實也意味著發(fā)射時間基本確定。
專家表示,具體的發(fā)射時間只有在發(fā)射前4小時才能確定。而一旦發(fā)射時間不準確,會帶來許多嚴重的后果。據中國載人航天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如果“神八”偏離發(fā)射時間會帶來偏差,這些偏差都需要飛船在軌飛行時依靠自身能量修正,代價是要消耗推進劑,成本極高。
周建平還透露,按現在變軌調向方案,每兩天可以滿足一次相位角條件,“神八”在預計時間內將每兩天有一個發(fā)射窗口。
【揭秘】
“神八”飛船將載形體假人
專家稱,神舟八號的主要任務是完成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交會對接,驗證自動交會對接任務和停靠技術,記錄考核飛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不載人。
據了解,神舟八號是無人飛行任務,飛船上面除了安裝醫(yī)檢設備和生理信號組合外,還將安裝一個形體假人,“按照有人狀態(tài)進行”。無人飛行的過程中,擬人生理系統(tǒng)將把形體假人的相關數據記錄、傳輸,為未來航天員進入空間實驗室提供更多技術支撐。
另據了解,按照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zhàn)略,后續(xù)任務規(guī)劃是:2012年完成無人和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突破掌握交會對接技術,2016年前將研制并發(fā)射空間實驗室,驗證空間站關鍵技術;2020年前后研制并發(fā)射自己的空間站,由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構成,通過空間站建設掌握大型航天器在軌組裝技術,并開展大規(guī)模空間應用。
□相關新聞
中國首枚火星探測器
螢火一號 擬11月9日發(fā)射
螢火一號,我國首枚火星探測器,已于日前成功運達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發(fā)射場,預計將于11月9日凌晨搭乘俄羅斯的“天頂”號運載火箭與“福布斯-土壤”探測器一起發(fā)射升空。螢火一號此次肩負的主要使命是對火星的空間環(huán)境展開探測。如果說天宮一號發(fā)射成功讓中國人在近地空間駐留更長時間成為可能的話,那么,螢火一號則會把我們的視野帶到更遙遠的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