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年本報記者謝秋蓮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采訪“嫦娥”奔月工程 |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天宮一號發射進入倒計時,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本網特派記者今日星夜啟程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親眼見證中國首個太空實驗室(雛形)發射的歷史性時刻,帶讀者感受、了解神秘發射場,揭開天宮一號任務各系統的面紗。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載人航天的發祥地和熱土”,現在,天宮一號任務各大系統的數千科研人員正云集這里,與發射場數千工作人員一起,為在太空筑造中國人自己的“天宮”沖刺。本網特派記者曾數次踏訪這片熱土,見證神六神七發射等載人航天突破性歷史節點,并在此間結識了一批頂尖航天專家和航天發射部隊指戰員。
發射中心曾經是戒備森嚴的軍事重地,但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沒有發射任務的時候,中心開始向社會開放。但有發射任務時,中心會循例戒嚴,只有寥寥無幾的非發射任務有關人員、有關部門邀請的貴賓和受邀采訪的幾家中央媒體可入內,其他人員包括媒體記者一律不得入內。據先期到達甘肅酒泉的一些地方媒體透露,他們數次試圖通過檢查站進入航天城都被拒絕,而在戒嚴前進入城內的媒體同仁正在面臨著清查,一旦被發現,即被請出航天城。闖關失敗的媒體同仁告訴本報記者,檢查站工作人員見到背大包、帶著電腦和相機的游客就高度懷疑是記者,會被開包搜查。(本網記者 謝秋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