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沆瀣”、“魑魅”、“饕餮”這樣的詞語,試問有多少人可以提筆便寫出?
根據聯合國定義的新世紀文盲標準,不能讀書識字的人,稱為“傳統文盲”;而另一類不能使用計算機進行學習、交流和管理的人,也即“現代文盲”。
電腦的普及在掃除了“現代文盲”同時,卻帶來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網絡時代“傳統文盲”,“提筆忘字”的現象出現在大多數人的生活中。
據悉,我國研發的 “漢語能力測試”被認為是“漢語四六級”,而歷時3年研制的“漢語能力測試”將于今年10月率先在上海、江蘇、云南、內蒙古試點實施。
“漢語四六級”能否拯救當下的尷尬?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鄒壽元認為,通過能力測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們對于母語的重視,擺脫提筆忘字的尷尬。
上海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提出質疑,認為政府需要做的是引導文化環境的形成,要重視文化、鼓勵文化,為當代文化教育進行重新定位,當下的尷尬并非一個考試便能解決。
提筆無感覺 鍵盤代筆桿
某高校中文系學生李同學告訴記者說,“我覺得電腦實在是太重要了,沒有它,生活簡直無法正常進行。”文筆不錯的李同學經常給出版社投稿,甚至還出版過自己的詩集。“我現在每天都要摸摸鼠標,敲敲鍵盤,否則就會覺得心里不踏實。”李同學說。
當記者要求李同學當場手寫一篇詩文時,他卻猶豫了。“不是我不想寫,而是離開了電腦后,有時會覺得思維短路。”李同學略顯無奈地說。
“長期使用電腦和鍵盤,甚至連很簡單的字都不會寫。”他表示,身邊的許多朋友向他訴苦,稱長時間用電腦,總是提筆忘字,“直到有一天我忽然也提筆忘字之后,并且越來越頻繁之后,才發現原來自己也是這其中的一員”。
用鍵盤打字有很多好處,比如速度快,準確性高。尤其是各種聯想功能很強的輸入法出現以后,鍵盤打字愈發迅速和簡便,這對于高速度的生活節奏的人而言,有很大便利。
“比如我們這些學中文的人,經常需要寫一些文章或其它材料,而寫作過程當中,靈感和速度都相當重要。但我發現手寫速度總是影響靈感的暢通,經常寫到一個地方就忘了該如何接下去。”李同學指出,“這是我一直選擇鍵盤打字,而不愿意手寫的主要原因。”
是精英一族 還是“傳統文盲”
除了學生外,坐在辦公室里的白領同樣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網絡時代的“傳統文盲”一族。
“因為工作需要,沒辦法離開電腦。”在廣州某公司上班的白領周小姐表示,其工作5年,除了簽字之外,極少提筆寫字。
“太依賴電腦輸入法了。”周小姐說,近期打算開始手寫日記,但發現一離開電腦,日記很難寫下去,“所以還是改用電腦,在博客上寫日記”。周小姐告訴記者,她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寫策劃、寫報告這樣的事情需要定時完成,“如果用手寫,不僅不方便保存,而且會大大降低效率”。對于“傳統文盲”這個稱呼,周小姐自嘲道,“自己好像一下回到了不會寫字的年紀”。
工作剛一年的白領陳先生,向記者透露了他一年來的變化。“雖然大學時期也經常接觸電腦,但像這樣每天除了睡覺,隨時都要面對電腦的情況,卻是工作了之后才有。”陳先生表示。
大學畢業招聘時,很多企業都要求熟悉電腦操作。然而,原本覺得自信滿滿的陳先生已經為這樣高頻率的電腦使用所累。“鍵盤和鼠標已經代替了筆桿,我幾乎快要忘記用手寫字是何種感覺了。”陳先生說,就算偶爾提筆,也會忘記即將下筆的字該如何勾畫。
在網絡時代,“現代文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令人錯愕的是,掃盲幾十年后,精英一族卻以“傳統文盲”的身份重新登上了舞臺,這讓人們大呼“尷尬”。
漢語四六級 能克提筆忘字嗎
據悉,由教育部和國家語委共同推出、國內第一個全面考察聽說讀寫漢語母語水平的考試“漢語能力測試”經過3年的設計研發,今年下半年將在我國部分城市試點。“難道非要考試才能解決網絡時代下的‘文盲’問題么?”不少人發出這樣的疑問。
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干認為,近年來,社會上普遍存在“外語熱,母語冷”及漢語歐化、網絡語言不規范等語言文化現象。“漢語四六級”的意義旨在以考促學,推進漢語學習和應用,從而避免越來越普遍的提筆忘字現象。
“華夏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與浩如煙海的母語文獻代代相傳是分不開的。”戴家干說,“我們希望通過測試的實施和推廣,潛移默化地提升參試者對母語的認同和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不少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考試的成績并不能說明全部問題,也不能長遠地解決問題。”“若需要漢語考試證書的人通過了考試,獲得了證書,還有多少人會持續溫習,而不回到提筆忘字的狀態?”周小姐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教育專家 漢語考級有必要 母語環境需營造
對于“漢語四六級”的推行,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鄒壽元老師認為是有必要的。
“我們現在的教育,過分強調英語的重要性,或多或少地造成了對母語的忽視。”鄒老師說,通過能力測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們對于母語的重視,尤其是在人們參加工作后,保持對母語繼續學習的狀態。
上海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認為,“漢語四六級”的推行應當由社會機構來完成。“政府需要做的是引導文化環境的形成,要重視文化、鼓勵文化,為當代文化教育進行重新定位。”熊丙奇副院長說,良好的環境才能促使人們熱愛漢字,并自覺地去溫習并學習。
記者 龍瀚 實習生 黃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