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示意圖
閩南網6月25日訊 水下7020米!馬里亞納海溝的浩瀚深海,昨天上午成就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又一次自我突破,也在各類科學儀器和三位中國潛航員面前,展露了不為人知的魅力。
可應用于世界99.8%海域
探知深海奧秘,開展科學研究,作業型載人潛水器“天生”就被賦予這樣的使命——它們不是探險工具而是科研平臺。在“蛟龍號”之前,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已擁有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但它們的最大工作深度均未超過6500米,經常下潛深度也不過5000米。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00米級,這意味著該潛水器可應用于世界上99.8%的海域。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表示,這標志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集成技術的成熟,也標志著我國深海潛水器成為海洋科學考察的前沿與制高點之一,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綜合技術力量。對于促進我國海洋科學研究和海洋裝備制造業發展,提升我國認識海洋、保護海洋、開發海洋的能力,推動我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邁進,促進人類和平利用海洋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獲得透明海參樣本
海底世界不似海面那樣浪濤洶涌,那里很沉靜;也不是人們想象中的一片荒涼沙漠,而是不時可見星星點點的發光生命體。“有點像沙灘上散落著許多塊狀物,也有發光的生物,如透明的海參,但稱不上生機盎然,它們好比鵝卵石邊的幾株水草。”主駕葉聰在水聲電話中如是描繪他眼中的深海。
“蛟龍號”在此次7000米級海試的前三次下潛中,已通過機械手成功取得多份水樣、泥樣和生物樣本,其中就包括貌似石塊的鐵錳結核物,周身透明、腔內可見管狀物的海參。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劉誠剛介紹,除鐵錳以外,該結核物中還含有其他金屬元素,其形成可能和遠古時代的火山有關;深海海參目前已被封存,待進一步DNA分析,它很有可能是個全新物種——在3000米級和5000米級海試中,“蛟龍號”也曾經獲得透明海參樣本,但和這一次的明顯不同。毫無疑問,隨著探海深度的不斷增加,“蛟龍號”將帶回更多海底世界的訊息,揭開更多未知生命活動的面紗。
□花絮 神九航天員 蛟龍潛航員 互致祝福
24日17時41分,順利完成手控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向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7000米新紀錄的3位潛航員表示祝賀和問候。
景海鵬代表神舟九號飛行乘組說:“今天,在我們順利完成手控交會對接任務的時候,喜聞蛟龍號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向葉聰、劉開周、楊波3位潛航員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愿中國載人深潛事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祝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
9時7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下潛至7020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這也是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
12時55分,航天員成功“駕駛”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剛性連接,再次形成組合體,中國首次手控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成功。
“蛟龍號”潛航員在海底向神舟九號送上祝福:“祝愿景海鵬、劉旺、劉洋三位航天員與天宮一號對接順利!祝愿我國載人航天、載人深潛事業取得輝煌成就!”
一天之內,中國同時誕生了載人航天和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