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紅09”船尾部那個巨大的A字形橘紅色起重臂,專門負責將“蛟龍”布放入海或從海中回收。
閩南網6月15日訊 “蛟龍”號今日7時將進行7000米級海試首次下潛試驗。海試現場副總指揮崔維成此前說,“15日的下潛試驗目標是5000米左右,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我們也會潛得更深一些。”
為啥不一次潛到底
受位于西太平洋的今年第四號熱帶風暴“古超”的影響,“蛟龍”原定于14日進行的第一次下潛試驗推遲至15日進行。
一些人會有疑惑,“蛟龍”為什么要先下到5000米,而不是一下子就到7000米呢?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金建才說:我們去年5000米海試,海試過程中也反映出這樣那樣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們回來之后,也進行了技術的改進。所以我們在7000米海試的時候,首先還是要由淺入深。在5000米這樣一個層級,先進行下潛,而不是一下子下到7000米。
海底作業約3小時
這一次下潛,到底要完成什么樣的任務,目的是什么呢?“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介紹說,這一次的時間總長將達到8個小時,其中在海底作業的時間大約是3個小時左右。
他說,下去要2個半小時,到了海底以后,動作都要做的,回來又是2個半小時。上上下下前后左右,實驗所有系統的性能,工具也要抓,取樣的動作也要做。機械手外面的動作跟人操作的動作完全一致,叫主從式機械手。看見海參了,我這里一抓,他也抓,這樣子。
準備上百應急預案
下潛遇到一些突發的緊急情況,該怎么辦?
徐芑南說,海試現場指揮部已經準備了上百個應急預案。他說,最主要的就是要把潛水器浮到海面,這最關鍵。用什么辦法?把重量拋掉。常規拋載可以拋掉一噸以上的重量。機械手拿住的東西被底下框鉤住了,怎么辦?機械手切掉。最后還有一套措施。上面有應急浮標,應急浮標帶了9000米長細纜。把它拋出去,上面有屏閃燈,纜送到母船上,一拉水進去了,馬上就從淤泥里出來了。
意義
在“蛟龍”號誕生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四個國家擁有載人深潛器。不過,它們的最大工作深度是6500米,而中國自行設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蛟龍號”,它的最大工作設計深度卻有7000米,工作范圍可以覆蓋全球99.8%的海洋。
●此次“蛟龍”號下潛地點,位于西太平洋的全球最深海溝——馬里亞納海溝附近
●今日的下潛試驗目標是5000米左右,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會潛得更深一些
●“蛟龍”今天將在水底呆8個小時,海底作業時間約3個小時,下潛和上浮都是2個半小時
●海試現場指揮部已經準備了上百個應急預案,可保“蛟龍”在突發情況下浮到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