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平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閩南網6月14日訊 中國載人航天比美國、前蘇聯起步晚很多,卻在短短20年間獲得了驚人的成就,讓國際震驚。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奠基人之一、神箭專家黃春平說,這與我們在幾個關鍵節點上的正確選擇有莫大關系。
航天飛機與飛船之爭
1986年,中國的863計劃啟動,其中首次提出了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從歷經多年的可行性論證到1992年中央專題研究中國載人航天問題。其間,需要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我們該走美國式的航天飛機之路,還是類似前蘇聯的飛船之路。航天飛機投資大,但可重復在天地間往返,而飛船投資小,但只能一次性使用。1988年,當時我國的上百位航天專家齊聚一堂,民主討論,最后是飛船方案取得了最多的支持。專家們認為,我們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自主研發,飛船的技術相對比較容易攻克,而且飛船實際上更為經濟實用。
歷史證明,這個抉擇是正確的。因為維護費用巨大,美國的航天飛機已退出歷史舞臺。
爭八保九閩籍專家受命
載人飛船要求火箭的可靠性比現有火箭的可靠性都要高。如果研制全新型號火箭,則周期要很長,這對國家確定的15年航天發展規劃中要求“爭八保九”,即要力爭在1998年、確保1999年發射中國第一艘飛船的目標也不利。航空航天部決定,在長二捆火箭的基礎上,研制專用于載人航天的新火箭即長二F。1994年,時年55歲、擔任過多型號火箭總指揮的閩籍航天專家黃春平被國防科工委任命為長二F總指揮。
針對載人航天的需要,長二F研發出了逃逸系統,攻克了故障檢測系統等難題。在1999年11月,長二F托舉神舟一號成功飛天,為中國載人航天揭開嶄新的一頁。
第五次飛船載人曾被質疑
2003年,神五飛天,將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的神箭總指揮還是黃春平。神五載人后,黃春平常被問到一個問題,美國進行8次無人飛行后才進行有人飛行,前蘇聯則7次無人飛行后,才有航天員飛入太空,我們這么做是不是太冒進了?火箭的安全性是不是足夠?
對此,黃春平說,中央的決策是對的,雖然中國在1996年曾有兩次火箭發射失利,2003年,美國、俄羅斯和巴西也發生火箭發射失利事件,但在1996年我國火箭發射失利后,火箭研究院制定了100多條規章,進行了隊伍整頓,至2003年神五發射之前,我國火箭實現了29次連發成功,火箭的可靠性有保證。
先出艙還是先交會曾有爭議
黃春平說,在神五發射后,中國先試驗出艙還是先試驗交會對接有不同意見,國外一般先對接后出艙。而我們因為面臨國外的技術封鎖,必須走自主研發對接系統的路,而這個技術有難度。因此,我們先易后難,先搞出艙再搞對接試驗,科學安排為載人航天工程贏得了更多時間。(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謝秋蓮 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