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平/漫畫
閩南網6月7日訊 2012年高考今起在全國展開,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數據,今年報名參加高考的人數達915萬。
針對近年來頻發的高科技作弊,教育部首次修改8年前公布的《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各地在此基礎上相繼出臺更嚴厲規定:攝像頭360度監控,手機手表禁入考場,水杯筆袋必須透明,一些地方規定考生只能帶準考證和身份證入場……種種新規,被公眾稱為“史上最嚴”。
史上最嚴 作弊者將停考1至3年
新發布實施的《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涉及30處修改,進一步細化考試作弊的認定規則,加大懲戒力度。
根據新《辦法》,只要考生將手機帶入考場,無論開機與否,都將視為作弊。新《辦法》還首次將“加分資格作假”認定為作弊行為,同時加大對作弊的懲罰力度,從原來的“取消當次考試成績”改為“停考1至3年”。
在此基礎上,各地紛紛出臺更為嚴格的高考紀律:廣東今年首次明確,禁止考生隨身攜帶不透明水杯和筆袋;江蘇則規定考生不能戴手表和金屬物品進入考場;上海將高考試卷的交接、分發全過程,進行360度無死角監控,相關錄像每隔6小時回放一次;湖北只準考生帶身份證和準考證進入考場,其余文具統一配發,被考生戲稱為“裸考”。
另外,面對高科技作弊的嚴峻挑戰,今年高考還全面啟用配備視頻監控和防作弊系統的標準化考場。
華東師范大學校長俞立中贊同從國家層面加強考試紀律的嚴肅性已是當務之急:“對基本的底線,不管是個別考生還是家長都還有模糊的認識,這種很可怕的風氣必須用重藥”。“高考公平的基礎是分數的真實,杜絕舞弊是公平錄取的保障。”上海交大招生辦主任陶正蘇表示,雖然我國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探索不斷推進,招生錄取方式日趨多元,但高考分數仍然是最主要的錄取依據。以上海交大為例,學校今年預留一半左右的招生計劃,保證參加高考的考生擁有相當的升學機會。
高考嚴規也讓一些考生感到“有些別扭”。“今年高考不讓戴手表讓人有些不習慣。”南京的考生丁順強說,平時模擬考試,他都是自己戴手表看時間,“不過這是對所有考生都‘一視同仁’的,我也會認真遵守”。
答疑解惑視頻監控不是貼身盯人
“史上最嚴”的高考規定,主要指向作弊行為。而對于廣大考生,各地都采取一系列人性化辦法,讓他們能夠在良好氛圍中發揮出應有水平。
在北京,接送考生車輛不受限行限制,考生預約出租車確保100%成功;在江蘇,教育部門協同公安、交通等多個部門,加強考場周圍的交通疏導和噪音控制,營造公平安靜的考試環境;在上海,公安部門主動為接送考生車輛提供通行便利,緊急情況下采取警車帶路護送、警車轉送等方式提供幫助;在福州,“高考直通車”免費接送考生;在西安,考生可持證免費乘地鐵……
在攝像頭下考試會不會導致緊張?針對考生家長的疑慮,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副院長劉玉祥解釋,視頻監控不是貼身盯人,通過視頻能看到考場全貌,而不能看到考卷,不會對正常考試的考生產生太大影響,“我們更強調考生的主觀誠信,通過簽署承諾書,讓每一個考生了解考試規則,防止考生無意識的違規行為發生”。
專家聲音:公平公正不只在考試環節
最嚴格是為了最公正,教育專家認為,一方面,杜絕高考作弊,僅憑嚴格考風考紀遠遠不夠,還應加大對考務人員的教育管理,進一步防堵漏洞;另一方面,高考包括報名、考試、招生、錄取等多個環節,監管嚴規應覆蓋考場內外,延伸到高考的每一個環節。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上海控江中學校長張群等表示,從201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泄題等多起案例看,大規模的考試作弊多數與考務人員失職瀆職、違法違規有關。杜絕高考作弊行為,除了嚴格考風考紀,相關部門還應進一步加強對內部考務人員的監管,嚴懲監守自盜等行為,掐斷泄題、漏題的源頭。
“嚴防嚴懲作弊行為,只是陽光高考的第一步。”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張紅霞教授說,針對當前高招中的一些不良現象,教育行政部門、相關高校不能“視若無睹”,必須進一步加強監管,主動從嚴查處相關違法違規問題。同時,高考招生過程應更加公開透明,嚴防權錢交易損害高考公平環境。
“高考改革既要壓縮暗箱操作空間,也要促進科學選才,讓有學習潛力有特長的考生脫穎而出。”上海東華大學校長徐明稚認為,在當前的高考招生錄取政策框架內,學校嚴格按照分數“一把尺”衡量考生,難以充分選拔出符合學校人才培養需求的人才。在加強監管基礎上,應進一步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逐漸實現科學、多元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