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湖南長沙馬王堆海鮮市場的9個批次的桂花魚樣本均被檢出致癌孔雀石綠,生產地均為廣州、佛山和清遠
閩南網6月5日訊 4月湖南長沙市馬王堆海鮮市場的9個批次的桂花魚樣本均被檢出致癌孔雀石綠,生產地均為廣州、佛山和清遠。受該事件影響,廣東省桂花魚一度滯銷。據傳,有個別魚販和養殖戶因販賣檢出孔雀石綠的桂花魚被相關執法部門控制。5月中旬起,廣州最大的海鮮批發市場——黃沙水產品市場已經大面積停售桂花魚,攤主需提交工商局認可的產地證明及檢驗報告,才可恢復出售。
批發商:約一成魚被測出含毒
5月19日,記者來到黃沙水產品市場,發現大部分檔口已經停售桂花魚,僅有一家有售。
廣東何氏水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香先介紹,目前何氏水產收購桂花魚時都會檢測孔雀石綠殘留,并拒收有殘留的魚。“約有一成左右的桂花魚,被檢測出含有孔雀石綠。”
據了解,鑒于孔雀石綠的危害性,農業部于2002年5月將孔雀石綠列入《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化合物清單》,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動物。根據相關規定,水產品中孔雀石綠的殘留量標準為不得檢出。調查過程中,不少養殖戶表示,目前桂花魚養殖過程中基本不會使用孔雀石綠。
佛山市高明區新陳記漁藥店老板陳浩旗指出,10年前孔雀石綠未被列入禁藥,確實使用范圍較廣,主要用于防治水霉病和寄生蟲,但是效果并不明顯。且現在的養殖戶也知道孔雀石綠致癌,在使用過程中極易沾染到皮膚和衣服上,很難洗掉,所以養殖戶并不愿意使用。
實際上除了對人體有害外,孔雀石綠的使用在水產養殖生產過程中也是不安全的,很有可能造成魚類死亡。相關研究表明,孔雀石綠對水生動物的毒性較強。另外,孔雀石綠對魚類的毒性還隨著暴露時間、溫度和濃度的增加而增強。
但孔雀石綠的“優點”是價格便宜,一斤孔雀石綠的市面售價僅為20~30元,每畝水面用量一兩,不排除極個別養殖戶貪圖其價格冒險。
部門回應:或源于環境污染
為什么養殖戶基本不用,卻還有一成左右的桂花魚被檢測出涉“綠”?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處長楊文葵表示,除了養殖戶主動使用外,孔雀石綠的來源主要有三方面。由于未被列為禁藥之前,孔雀石綠曾被大力推廣使用,其物質屬性穩定,代謝周期緩慢,一般魚塘多年難以消除,淡水魚沾染微量孔雀石綠在所難免;其次,桂花魚的餌料魚可能有孔雀石綠污染;另外,在運輸過程中為了防止受傷魚體感染,也有人為添加的可能。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桂花魚的孔雀石綠最有可能來源就是餌料魚。陳浩旗表示,由于順德、南海、高明等地工業密集,很多地方化工污染嚴重,孔雀石綠作為常用染料出現在這些地區的水體中不足為奇。桂花魚攝食這些受污染的餌料魚,出現微量的孔雀石綠殘留,卻給養殖戶帶來了麻煩。
□相關鏈接 孔雀石綠
孔雀石綠是一種帶有金屬光澤的綠色結晶體,又名堿性綠、嚴基塊綠、孔雀綠,其既是殺真菌劑,又是染料,易溶于水,溶液呈藍綠色。長期以來,漁民都用它來預防魚的水霉病、鰓霉病、小瓜蟲病等,而且為了使鱗受損的魚延長生命,在運輸過程中和存放池內,也常使用孔雀石綠。科研結果表明,孔雀石綠在魚內殘留時間太長,對人體有致畸、致癌、致突變等副作用,近年來被稱為“蘇丹紅第二”。鑒于此,我國于2002年5月將孔雀石綠列入《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化合物清單》。
肉眼如何辨別“孔雀石綠”魚
一是看魚鱗的創傷是否著色。受創傷的魚經過濃度大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泡后,表面發綠,嚴重的呈現青草綠色。
二是看魚的鰭條。正常情況下,魚的鰭條應是白色,而經“孔雀石綠”溶液浸泡后的魚,鰭條易著色。
三是若發現通體色澤發亮的魚應警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