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5月28日訊 我國第一艘自行設計的可燃冰綜合調查船“海洋六號”,近日再次深入南海北部區域進行新一輪“精確調查”。如果取樣條件具備,計劃明年再次開鉆獲取新樣品。
2007年我國在南海首次獲得可燃冰樣品,成為世界上第四個通過國家級開發項目發現可燃冰的國家。為此國家專門設立重大專項,加強了對南海可燃冰的勘探工作。今年我國將在南海北部前期勘探的基礎上,圈定重點富集區域,為明年的鉆探取樣做準備。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王宏斌說,初步估計南海可燃冰資源量相當于650億噸石油,夠我們國家使用130年。
據介紹,在近日的海上專項調查中,科研人員利用“海洋六號”綜合調查船在詳察區里布設了海底攝像、ROV海底機器人,增加了深水多波束和海底電磁來探測水合物分布情況。
專家介紹,可燃冰在溫度、壓力變化的情況下很容易變成燃氣形態,非常便于民用,但其不穩定性卻增加了開采中的難度,一旦發生大面積海底泄漏,將引起溫室效應,因此各國對可燃冰的開采都十分慎重。
另據報道,我國凍土面積為215萬平方公里,天然氣水合物形成及儲存前景廣闊。青藏高原可燃冰遠景儲量為350億噸油當量,其中五道梁多年凍土區遠景儲量可供應90年。祁連山地區儲量占陸地總儲量的四分之一。此外漠河盆地以及西藏風火山、烏麗地區、羌塘盆地等都在進一步探測研究中。
關鍵詞 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學名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溫高壓下結合的化合物,因為它形似冰塊或固體酒精,點火即可燃燒而得名,是一種燃燒值高、清潔無污染的新型能源,多存在于深海海底,分布廣泛而且儲量巨大。據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所含有機碳的總資源量相當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的2倍。
□新聞背景 40多國掀可燃冰勘探熱
可燃冰的勘探始于上世紀60年代末。目前,已有40多個國家,針對可燃冰展開了國家級的資源調查和研究工作,并已調查發現可燃冰礦點共100多處。勘探范圍覆蓋了世界上幾乎所有大洋陸緣的重要潛在遠景地區,以及高緯度極地永凍土地帶和南極大陸及陸緣區等。
可燃冰的勘探,美國是最早開始行動的國家之一。據估計美國的可燃冰資源量在3172萬億~19142萬億立方米之間,可以滿足美國未來數百年的需要。美國計劃到2015年實現對可燃冰進行商業性開采。
2000年,日本就已基本完成了周邊海域的可燃冰資源調查與評價,圈定了12塊遠景礦區,總面積達44000平方公里。日本計劃2015—2018年最終確定海上天然氣水合物商業開發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