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訊 繼美國大使館發布北京PM2.5監測數據后,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14日開始發布上海PM2.5(大氣細顆粒物)數據。數據發布的首日,美領館的監測數據就與上海環保局發布的數據大相徑庭,兩者之間一度相差3倍,引發此間民眾的熱議。
而記者14日在一款名為“全國空氣污染指數PM2.5”的智能手機軟件中看到,早晨8點,美領館方面發布的上海空氣質量數據為148,建議易感人群加強防護。美領館稱,與PM2.5相關的空氣質量數據的采集點位于淮海中路辦公地點,這一監測結論屬于非官方性質,僅供相關在滬美籍人士參考。而上海市環保部門公布的相關數據則是58,空氣質量屬于良。
上海環保部門當天夜間回應稱,監測結論的差異主要是因為兩者遵循的評價體系不同。上海市環保局副總工程師羅海林介紹,美領館公布的數據是AQI,即空氣質量指數,監測的是PM2.5值,目前上海環保局公布的是API,是空氣污染指數,包括二氧化硫、PM10、氮氧化物。這兩者監測內容不同。
上海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伏晴艷透露,上海空氣質量發布正在從API指數向AQI指數過渡。不久之后,上海也將發布AQI指數。
上海市環保局有關專家表示,“目前我國采用的是世界衛生組織第一階段的評價標準,而美國采用第三階段評價標準,相比之下后者更為嚴格,因此所評價出來的結果會有所不同。”
“以標志著‘優質’的指數50為例,它在我國對應著‘PM2.5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而在美國采用的第三階段標準中,則對應著‘PM2.5濃度為15微克/立方米’。”專家表示,由于評價標準有高低,再加上由濃度轉換為指數的過程中,還需要使用科學計算公式,因此有時候對于同樣一片天,不同國家的監測結論會出現數量級的差異。
今日最熱薦稿
美駐滬總領館首發PM2.5數據
與滬公布數據相差3倍
最佳推薦理由:評價標準,越嚴越好!——小白(該讀者獲稿酬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