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17日訊 如果不是在中國美院學習陶瓷專業,南安康美鎮梅魁村的蘇志堅不會發覺,原來自己故鄉的小水塘旁,竟散落著那么多古瓷片。
水塘邊一處廢棄建筑疑似古窯遺址
陽光男孩志堅,向海都記者講述發現古瓷片的過程
這些瓷片釉色飽滿、工藝成熟,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鑒定,這些碎瓷片年代最遠可追溯至宋代,還有一些是明清遺存,不排除村莊曾有古窯址的可能。
其實,發現古瓷片的蘇志堅,還有另一個身份:兩年前,他是海都助學報道的對象,因為成績優異、性格乖巧憨厚,好心人黃先生認捐了他大學四年的學費。
大學的陶瓷班里,志堅仍勤奮刻苦,成績優秀的他被選為班長,假期也總是不閑著,靠打工賺了好些生活費。得知海都助學直通車再一次上路,他想向海都助學組及一直幫助自己的黃叔叔說聲“謝謝”。
【意外發現】 從小玩耍的水塘邊,散落著許多古瓷片
志堅撿起一塊塊碎瓷片,小心翼翼地裝在塑料袋中,認真收藏起來。梅魁村的這汪水塘,是他從小經常光顧玩耍的地方,但直到今天,他才發現岸邊竟然藏了這么多寶藏。
水塘周圍約500平方米的地方,雜草叢生,大大小小的碎瓷片嵌在泥土中,還散落著大片的瓦當,記者發現,就在水塘邊上,還矗立著一座凸起的“墻壁”,有明顯的灼燒過的痕跡,泥土的顏色層次分明,“這很可能是古代燒窯的爐子”。志堅說道。
幾十塊碎瓷片攤在水泥地上,志堅用學過的專業知識,一一分析起每個物件的年代來,他在中國美院讀陶瓷專業,雖然才讀大二,但講起陶瓷的歷史,已經頭頭是道。
“你看,這個十粉青釉,工藝很像浙江龍泉產區的。這個青花瓷,線條流暢,有一定功力,沒幾年的錘煉,是拋不出來的。”志堅分析稱,這些碎瓷片很有可能是明清時期的產物,從水塘周邊的土壤層次,及一些疑似燒灼過的土壤形狀來看,水塘周邊很可能是古窯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