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氣晴好,走進南安水頭鎮江崎村瓷仔窯休閑公園,孩童們在活動場內玩滑梯,大人們在座椅上休憩交談,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以前這里是一片荒地,特別雜亂,不僅雜草叢生,還堆放了‘僵尸’摩托車。這里建好公園后,我經常帶娃來逛一逛,心情舒暢多了!”家住附近的吳女士點贊道。
原來,去年10月底,江崎村村委會投入30多萬元,對這片荒地進行提升改造,并配置兒童滑梯、老人健身器材、涼亭等,不僅進一步改善了人居環境,還滿足了群眾對休閑健身場所的需求。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里曾因生產窯器在當地盛極一時,所以改造后,我們就將它命名為‘瓷仔窯休閑公園’。”江崎村黨委書記吳文托向記者介紹,接下來,這里還將在墻上裝飾窯器等,展示傳統瓦窯文化。
其實,將荒地改造成公園,打造群眾“推窗可見綠、出門即入園、轉角遇見美”的美好生活空間,只是江崎村鄉村振興的縮影之一。近年來,江崎村結合實際情況,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用看得見、觸得著、用得上的實際成效,提升村民群眾幸福指數。
如今,江崎村碾米廠文創公園也在如火如荼建設中。“數十年前,這里曾是村里的碾米公社,后來荒廢了。這幾年,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老房子破敗蕭條,怎樣將老一輩的記憶保留下來,打造村民們的休閑空間,成了我們思考的方向。”吳文托介紹,經過多方探討,碾米廠文創公園改造方案應運而生。
“我們將老式碾米機、部分古厝、古井都保留了下來,后期還將打造碾米文化展示墻、擂臺等,串聯古厝和附近的武狀元故居,形成完整的旅游動線。”吳文托告訴記者,在征遷過程中,村委會還探索推行“無償拆遷”、村級“產權證明”舉措,助力鄉村振興建設。
僅用10天時間,村民們就讓出800多平方米土地,支持該項目建設。“涉及我們家族的土地有250多平方米,部分是旱廁,部分是通往祖厝的道路。村莊能變美,我們當然支持,以后村民也有個好去處。”村民吳金錠不僅支持項目建設,還幫忙做通了族親的思想工作。
當天,記者看到,挖掘機正在現場平整土地,地面的排污管道建設已基本完成。“該項目計劃投入約100萬元,預計今年3月完成建設。”吳文托介紹,除此之外,江崎村文化活動中心、研學基地等項目也正在醞釀當中。
在吳文托看來,江崎村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例如瓷仔窯生產基地、碾米公社、染布坊、江崎獅陣等。“如果在推進鄉村振興時,通過合理的開發利用,既能喚醒鄉愁記憶,守護文化根脈,又能賦能新時代鄉村振興。”吳文托表示,接下來,江崎村將通過“連線成面,聚面成體”的方式,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真正讓村民群眾“居有所樂”“幼有所育”等,將江崎村打造成鄉村振興示范村,不斷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數。(海絲商報記者 賴香珠 李想 通訊員 鄭曉東 洪嘉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珍稀 “訪客” 西黃鹡鸰現身 泉州鳥類家族2025-04-11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