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十二月十二,再過十來天,你其他哥哥就要回來了。”臘月的陽光十分輕柔,在南安英都英東村,80歲的卓腰老人坐在門口曬著太陽,邊掰著手指數日子邊跟一旁的小兒子洪躍枝閑話家常。
半夜要起夜幾次扶父親上廁所,兄弟們擔心睡過頭都要定鬧鐘。
不僅兒子們很孝順,兒媳們、孫子孫女們也都十分孝順。
父母行動不便,時刻需要人在身旁照顧。
父母的飲食幾個兄弟格外上心,要準備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
洪家幾兄弟認為,孝順既要孝又要順,讓父母舒心最重要。
三兒子洪育忠耐心為母親按摩因勞作而變形的手
即便沒有輪到自己,幾個兄弟有空都會去看望父母,與他們聊天。
卓腰和老伴洪在成,生育有6個兒子。為了各自的事業,6個兒子分別在6個不同的省打拼。除了老四留在本地工作,其他兒子分別長期在浙江、江蘇、湖北、廣西、陜西等地做生意。
常言道:“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然而,在當今社會,因為求學、工作甚至婚嫁等原因,不少為人子女者,只能離開父母、四海為家。臺灣作家龍應臺在《目送》中有一段話,形象地描述了現代社會孩子長大后與父母的關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側,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在兒子一個個成人、成家后,洪在成夫婦也同樣一次次送兒子們踏上遠方,看著他們的背影離去。
因為工作繁忙,他們一年到頭難得回來一次,一般只有春節,才會攜家帶口回老家,陪兩老吃頓團圓飯。一過完年,孩子們又要各自歸位,老夫妻只能不舍地將兒孫們一個個送走。
6年前開始,各種“老人病”經常造訪年近八旬的洪在成夫婦,洪在成不幸中風了,且情況愈發嚴重,直至后來生活難以自理;而卓腰也因腿部動脈阻塞,幾次手術后,不得已將右腿截肢,行動不便。老兩口一生病,孩子們全都放下工作趕回父母身邊尋醫問藥,生意再忙,都一個不落。
兩位老人失去行動能力后,由于分處各個省、生意都很忙,孩子們最初考慮請保姆照顧父母,然而才請了兩個月他們就放棄了。一方面,考慮到保姆畢竟是外人,要求他們真心實意地照顧兩位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可能不現實,另一方面,一生勞作的老兩口,一直認為花錢請保姆會給兒子們增加負擔,心里覺得有壓力。
盡孝要自己來,外人難以替代,對老人來說,除了生活照顧,更需要的是陪伴。因此,6個兄弟坐下來商量,決定不再請保姆,要親自照顧父母。但因為工作繁忙,無法每個人都留在父母身邊盡孝,他們決定每人每年擠出兩個月的時間照顧父母,無論多忙,無論顧不上生意可能因此損失多少錢,都要回家照顧父母。
從老大開始到老六,一個人兩個月,剛好從正月到年底。輪到誰了,就提前安排好手頭的工作,從工作地返回老家,親自照顧父母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因中風腦萎縮的父親,大小便無法自控,有時一天要換幾次衣服,半夜要定鬧鐘起夜兩三次扶他上廁所,有時上個廁所要一個多小時,只能在旁邊耐心等候;母親天性樂觀,喜歡跟鄰居聊天,只要天氣不是太差,都要推著她去鄰居家串門……
從清晨6點多忙到晚上父母入睡,半夜還要起夜幾次,一天到晚都少有休息的時候。輪到誰照顧,兩個月都會瘦幾斤。
6年來,6個兄弟、6個妯娌,無論是花錢還是出力,從來沒有人因為照顧父母紅過臉,從沒有人推諉、躲懶,照顧父母時如果有急事需要短期離開,跟其他兄弟商量下,兄弟們都不會計較,誰有空就主動回家照顧父母。
老大今年也57歲了,兄弟中有幾人早已當了爺爺,然而,在父母面前,他們還是孩子,孝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