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辛茹苦撫育六子
全家齊心度過時艱
快過年了,日子好像走得更快了,往年的這個時候,是卓腰最期待也最忙碌的日子,幫幾個兒子分別曬曬衣被,準備一些他們喜歡的吃食。過年那幾天,一家人吃一頓飯,她就要準備三四桌的飯菜。
卓腰今年80歲,老伴洪在成83歲了。兩個人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結婚,婚后育有六子一女。洪在成在當地信用社工作,卓腰在家務農。在那個物質稀缺的年代,兩雙手要養活9口人,實在是一件很難的事。“每天天不亮就忙到晚上,孩子們還是吃不飽。”卓腰說,丈夫的工資不高,那時生產隊按工分發糧票,家里只有她一個勞力,為了讓孩子們不餓肚子,她一個人什么活都搶著干,別看身材瘦小,一擔130斤的擔子挑起就跑,連著挑了三天,肩膀都破皮了也不敢休息……
卓腰回憶說,最難的時候,差點把孩子送人。好在,孩子們一天天長大,都很乖很懂事,她挑大擔,大兒子挑小擔,還跟她說:“我多挑兩趟,媽媽就少走一趟了。”女兒7歲開始就幫忙煮一大家的飯,當幾個弟弟的小“保姆”,有吃的穿的,都先留給弟弟們。其他幾個孩子,小學起就邊上學邊幫媽媽砍柴、種田……就這樣,一家人齊心協力,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三兒子洪育忠按摩著母親早年勞作過度而粗糙變形的手說,為了拉扯他們長大,父母早年真的吃過非常多苦。母親一輩子辛苦慣了,即使后來他們一個個成家立業,經濟上也過得去,她還是停不下來,70多歲的人了,田里還是不愿意放荒,天天下地勞作,勸也沒用。
長大、成家、立業,6個兒子都沒讓老兩口操心過,兄弟和妯娌間的感情也都很和睦,老大如今57歲了,直到他47歲那年大家才分家,此前都是大鍋吃飯。從他們建的房子就可以看出來。6座小洋樓,繞成一圈,彼此緊挨,這在農村也非常少見。
二老接連患上重病
一家連添兩張輪椅
多子并不一定意味著多福,閩南有句俗話說“多子餓死老父”,說的是有時候孩子多了,反而會互相觀望、推諉。從這個意義上說,洪在成夫婦是幸運的,兒子們都很孝順,每個人建房子時都在一樓給父母留一個房間。
當然,房子留一個位置不難,難的是心里也留一個位置。人老了,各種老人病就找上門,洪在成夫婦也逃不過。2009年下半年,洪在成中風了,孩子們得知后,第一時間都放下手頭的生意,回到家里,為父親尋醫問藥。然而,他們的用心挽回不了父親日漸衰老的身體,因為中風腦萎縮后,更是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不僅大小便失禁,連意識也開始模糊。
此時,一直硬朗的卓腰左腿部動脈阻塞也越來越嚴重,兒子們幾次帶著她到泉州、福州醫院治療,用盡了辦法,幾次手術,也沒能治好,情況還越來越嚴重。“從2010年開始,住院時間加起來有好幾個月,光醫療費就花了幾十萬元。”到2013年,病情嚴峻到必須得進行截肢,“我當時死活不肯,不能老了,才來連累兒子啊。”卓腰說,兒子們一直寬慰她,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她才答應。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老大出門做水暖生意,后來其他幾個兄弟也紛紛出外做水暖生意。如今,除了老四在家附近做點小生意,老大在浙江,老二在湖北,老三在江蘇,老五在廣西,老六在陜西。但無論他們在哪個省,手頭有多少事,只要父母身體抱恙,都第一時間趕回來病榻前,需要花多少錢,也從來沒人遲疑。
卓腰手術后,兒子們為她裝了義肢,但由于她年紀太大,支撐力不夠,無法使用。從此開始,她行動需依賴輪椅。隨著洪在成的癥狀日益嚴重,行動也是日益不穩,同樣需要輪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