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內地票房破2億元 全球票房超1.4億美元
隨著克里斯托弗·諾蘭的科幻新作《信條》(Tenet)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映,受疫情影響陷入暗夜已久的全球影院業,終于迎來了黎明。
自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大部分國家的影院紛紛關張停業,直到6月份才陸續重新開放。而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美國,因為染病人數始終居高不下,許多影院至今仍無法復業。受此拖累,原本排好檔期的好萊塢大片,不得不紛紛延期上映或者干脆撤檔。在正式上映前,《信條》的檔期同樣是一推再推,最終出品方華納兄弟決定自8月26日起,在部分疫情趨緩、影院得以開放的地區先行上映。
8月28日,《信條》在韓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地上映,輕松拿下周末票房冠軍;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它在英國、法國、德國等地同樣一舉奪魁。而在北美地區,上周末適逢勞動節小長假,《信條》在已經開放的2810家影院(含272家IMAX影廳)里,拿下2020萬美元(含280萬美元IMAX影廳票房),表現也是相當不錯。畢竟,該片是疫情爆發以來,影院公映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好萊塢大片,加之原本同檔期的《花木蘭》選擇走線上平臺,一時之間幾無對手。不過,在中國內地,《信條》遇到了已經上映了三周的《八佰》的猛烈狙擊,最終惜敗,只能屈居周末票房榜的第二位。
在上個周末的三天中,《信條》的中國內地票房均被《八佰》力壓。其中,差距最小的是周五(9月4日)《信條》首映當天——即便在排片占比達到42%的絕對優勢下,即便在IMAX的票價遠比一般影廳昂貴的前提下,《信條》5694萬元人民幣的票房仍稍稍低于《八佰》的5719萬元人民幣。票房差距最大的一天是周六(9月5日),《八佰》拿下9211萬元人民幣,《信條》則為8026萬元人民幣。至于周末三天的總票房,《八佰》約為2.2億元人民幣,《信條》約為2億元人民幣——這一成績略好于諾蘭的前作《敦刻爾克》,登上其作品在中國內地的最高開畫紀錄。
為何諾蘭大神的新作沒法打敗上映已三周的國產電影?不少團體組織集體觀摩《八佰》推高票房固然是原因之一,更顯著的還是在于《信條》本身并非爆米花電影。在首映日之后,“看不懂”、“無聊”、“故弄玄虛”之類的觀眾口碑不免迅速發酵,令許多想在周末看個電影放松身心、對個人的欣賞興趣有自知之明的觀眾敬謝不敏。
事實上,不單單是中國觀眾,不少國外觀眾也是懷抱類似的觀感,所以也就難怪影評網站“爛番茄”上的觀眾評分只有79%——這里面應該還包含著觀眾久未見大片上映而打出的“同情分”。而“爛番茄”的專業影評人評分甚至還要更低。《紐約客》的Anthony Lane評價該片生硬、缺乏感情,即便在理應讓人動容的情節上,也顯得干巴巴;《圣路易斯郵報》的Daniel Neman認為,“如果你把情節點都寫下來,再用圓圈、箭頭、彩色筆一一標注清楚,或許你就能清楚發生了什么,但是這部電影真的不值得你這么忙活——更何況還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電影院里。”
即便如此,賴于內地貢獻的2億元人民幣票房,《信條》的全球票房還是一舉沖破1.4億美元,就此成了疫情爆發以來,第一部票房超一億美元的好萊塢電影。英國、法國等各電影市場,也在《信條》的助推下,周末票房有大幅提升。中國內地的周末總票房報收4.7億元人民幣,雖然相比于前兩個周末6.5億元人民幣有所遜色,但在全球范圍內依舊一枝獨秀。而內地周末票房冠軍《八佰》的總票房已經超過24億元人民幣,無疑是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票房最高的影片。(澎湃新聞記者程曉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2025-05-1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