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似“奧特曼”的三星堆青銅人像,宛如“美瞳”的太陽神鳥金箔,還有眉清目秀、靜靜凝望的人頭壺……它們是高大上的國寶,也是最近討論度極高的新“網紅”。原因無他,在央視紀錄頻道的百集微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中,這些國寶一個個都“活”了起來,用每集短短5分鐘的時間,深刻卻又不失趣味地講述歷史與文明的故事。
記者注意到,自元旦首播以來,《如果國寶會說話》 第一季(1-25集)已經獲得了大量網友的追捧。目前,第一季正在央視紀錄頻道每天三輪播出單集,其在移動端的播放量也頗為可觀。只要5分鐘,觀眾就能隨時隨地展開一場與國寶的“對話”。
國寶自述“萌萌噠”
“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查收!”清脆的鈴音之后,《如果國寶會說話》 以這樣的方式開啟了和觀眾的對話。第一集呈現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于6000至6500年前的人頭壺,鏡頭巧妙地從浩瀚的宇宙星空切入,當這件收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館的國寶在幽深晦暗的背景中緩緩轉過身來,仿佛真的具有了鮮活的生命。正如旁白所說:“凝望著人頭壺上的面孔,仿佛看到具有自我感知和自我反省能力的人類,在與命運、生命與死亡的本質問題上較勁。”
這種“萌萌噠”的講述方式,迅速激起了觀眾的興趣。有網友為人頭壺制作了表情包,調侃它“笑得像個6000歲的孩子”。而隨后亮相的、珍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陶鷹鼎,則因為旁白解讀說“這是一只有著胖胖腿的鷹”,激起了觀眾的熱情:“太萌了!”
不僅如此,《如果國寶會說話》 推出的一系列海報也迅速賺足了眼球。在這些海報上,國寶一張口就是“金句”。比如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何尊,由于銘文首次出現了“中國”二字,海報上便是一句霸氣的“何以為尊,我有中國”;比如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館藏三星堆青銅人像,海報上是略帶自嘲的“說我像奧特曼的,你別走”;而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則仿佛在向欣賞海報的觀眾下戰書:“看劍!”
在不少觀眾看來,《如果國寶會說話》用國寶“親證”歷史的方式,讓一件件國寶獲得了人的思想、智慧和靈魂。它們的傳奇不再高深莫測,反而親近得好像就在身邊。還有觀眾贊賞,在“萌萌噠”調侃之外,每集紀錄片都好像一首短詩,“六千年,仿佛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
五分鐘一堂歷史課
畫風雖然輕松,但作為一檔文物歷史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的態度卻足夠嚴謹、認真。比如在介紹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為久遠的樂器——賈湖骨笛時,紀錄片以帶有水墨畫風的仙鶴動畫引出這支骨笛的誕生,而中央民族樂團笛子演奏家丁曉逵吹奏出“1000年前的聲音”、“最遠古的聲音”的片段,更讓觀眾對這穿越數千年的笛聲,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記者獲悉,攝制組足跡遍布全國,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50余處考古遺址,從全國3856268件珍貴文物中精選了100件國寶,文物的歷史跨度上至史前,下至明清。雖然每集只聚焦一件國寶,但100集最終呈現的文物卻有近千件,那些同時期、同地域,具有共同文明特征的文物精品使每集的內容更加豐富,增加了文物的多樣性和實證性。
《如果國寶會說話》的導演徐歡表示,保存在文物里的中國,古老又鮮活。一件文物就是一個時代的坐標,所以節目組力求選擇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對文明進程中具有推進或改變作用的文物,在中華文明形成與傳揚中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以及能反映生產力水平、人民創造、時代精神、文化傳統的文物。
從元旦首播以來,《如果國寶會說話》 在豆瓣的評分已經高達9.4。許多觀眾感慨,這部微紀錄片拯救了自己生活中的零碎時間,短短5分鐘,就是一堂歷史課。而從紀錄片創作的角度,許多業內專家也肯定了這種“小而美”的制作方式。
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張同道教授就表示:“《如果國寶會說話》 把文物的重量通過最現代、最流行的藝術方式傳達出去,讓紀錄片尤其是短片,成為了文明傳播的輕騎兵。”
全集觀看地址>>
http://tv.cctv.com/2017/12/27/VIDA8q5lvqEcNEMsMEEonT6o171227.shtml